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各城市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随着东莞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日趋严峻的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各阶层关注的焦点。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不仅是为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更是东莞持续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由之路。
一、我市生活垃圾处置现状概况
2004年以前,我市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部生活垃圾实施简易填埋。全市现共有120个简易填埋场,总库存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总占地面积超过4000亩。从2011年开始按照生活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工作思路,已建成投产四座环保垃圾热电厂。目前,我市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2000吨/日,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和填埋处理量800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66.7%,计划2018年无害化处理量达13000吨/日,可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近年来,市城市管理部门在垃圾综合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2011年6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试点工作以来,全市设置的55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基本实现有害垃圾规范处理,6年多来共收运处理660多吨有害垃圾。
二、目前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对垃圾的综合处理无论在管理组织、作业队伍、工程建设、资金技术投向及法规设置等环节,还是在城市垃圾的消减、回收和再利用都缺乏系统考虑,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还未形成,垃圾分类体系建设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一是仍然存在总体重视程度不够、市级层面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设施设备配备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二是垃圾分类后仍混装运输,极大影响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三是后端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与前端分类不配套,减量化、资源化产业链未发育起来。四是各环节考核评估机制尚不健全、执法主体尚不明确。五是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六是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化程度低,作用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