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月,我市召开了全市商务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推进会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脊梁是制造,而我市是国际制造名城,将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契机,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制造中心及宜居生态之城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将促使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加速流动,给东莞的转型注入强大动能的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挑战。
  香港地区凝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优秀人才,尤其以金融、地产服务业见长;而深圳基于其创新与活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进驻;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具有先天的人才优势。而我市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与港澳的距离咫尺之遥。我市的发展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国际制造中心及宜居生态之城的打造,将逐步形成与香港、广州、深圳更高水平协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随着人才战略、人才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广泛开展,抢人效应已有显现,人才流动日趋频繁。我市注重把抓人才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考虑。据统计,我市根据人才的需求、政策的落地情况及形势变化,定期对政策进行梳理和完善,重新修订成长型企业人才扶持、柔性引进海外专家、名师名医名家特殊津贴、人才入户管理等政策。在市的带动下,各镇街也积极行动,出台200多项人才政策,构建了市镇联动的政策体系,为我市以加强引进我市实施倍增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然而,未来人才问题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制肘之一:高端人才稀缺,吸引高端人才长驻的条件将越来越高,将会导致人才引进成本不断加大。据统计,仅在港的莞籍人员高达几十万,这其中不乏企业老板、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就业。如何令到该莞藉港澳人士,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人才能够积极返莞参与我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夯实我市人才储备?
  

    议:

  一、建议创新人才户藉身份政策,给予莞藉港澳人士同等居民待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历史机遇下,未来跨境就业将会是大湾区的常态;就像现在很多人住在东莞,却在深圳上班。香港虽为特别行政区,但亦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人士在内地工作需要他们自己去办理就业证明,办完就业证后才能签劳动合同。办就业证其实也不是太麻烦,只是他们不清楚路径。但其中过程便使人觉得港澳人才是外人,如何令到他们能够安心留莞专心工作呢?
  因此,建议创新人才户藉身份政策,探索给予莞藉港澳人士同等居民待遇,把他们当成自己人。在创业就业、医疗、入学、居住方面给予本地户籍居民同等的待遇,在工作生活上提供便利给予莞藉港澳人士,打造粤港澳共同的生活圈。
  另一方面,给予莞藉港澳人士同等居民待遇,能够通过莞藉港澳人士的宣传带动作用,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港澳人才来莞。既可展示我市的人才政策,亦能加深莞港澳间的同乡情宜,强化港澳人士的爱国爱港意识。
  因此,建议在港澳东莞社团中现有的莞藉成员亦给予同等居民待遇。现有的在港澳东莞社团中有一批莞藉人才,他们熟悉两地经济文化,掌握各类人才资源分布的情况。其中一部分人员已在莞长期创业就业,成为莞藉社团的成员同样经过了一定的背景调查,为爱国爱港人才士,同根同心,对当地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良好的宣传作用。对我市引进及储备港澳优秀人才,能起到即时作用。
  二、建议创新人才安居工程,优化港澳人才自主购房政策
  我市目前部分地区的安居政策,多以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通过集凤筑巢的方式,着重解决人才落户居住问题,以吸引更多人才汇聚。虽然政府部门提供的安居房、公寓房,可以临时解决人才的居住需求,但长期发及人才的不断引进,政府投入的成本将越来越大,而收益时间长,且因人才的流动性特点,该类投资仍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性。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仍处于前期阶段,还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要素自由流动,而的率先流动可能会带动资金在大湾区内的流动。
  因此,建议创新人才安居工程,优化港澳人才自主购房政策。采取以港澳人才自主购房,政府部门给予持续补贴为主的办法解决人才居住。既尊重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权,亦减少人才安居工程前期的巨额资金投入;同时亦能促进有效的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建议创新留住人才机制,探索给予莞藉港澳人才个税补贴政策
  据报道,深圳前海已经实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5%”的政策,对港澳人才给予个税补贴,降低个税税率差对人才薪酬的影响。建议我市借鉴该做办法,探索给予莞藉港澳人才个税补贴办法。
  

提案者: 梁毓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