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我国医学界一直流行这么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句顺口溜实际上道出了当前我国各省市医院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和背后的成因。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统计,在中国,儿童约占了全部人口的20%,但全国却只有68所儿童专科医院,共计25.8万个床位。《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这与发达国家 1.5 / 1000 名的儿科医生配置情况相比,相差近十倍。此外,据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10年至2014年我国儿科医生总量并未增长,反而减少了约 0.3万人。近几年,我市各医院同样出现儿科医生严重短缺的现象,短缺情况与全国各地基本一样。2017年下半年,东莞某中心镇医院仅开诊一个月、接诊患儿每晚近百人的儿科夜间急诊室,因人手严重不足,医生忙不过来而暂停。儿科医生短缺、儿童看病难已成为东莞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社会难题。
  二、造成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主要有:
  1. 儿科医生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压力大。据了解,我市普通公办医院的儿科医生一个上午接诊35-55人次为常态,每到流感、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等患儿增多的季节更甚,当天上午和下午的预约经常是看到中午近一点和下午六点多都看不完,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延长工作时间,而每日繁重的接诊任务也导致儿科医生精神压力大,身心疲倦,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工作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2. 儿科医生收入普遍远低于其他科室医生,这是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医生也是常人也要养家,也有物质享受的追求。目前的市场经济及现有的医疗体制结构下,尽管儿科医生付出的心血不亚于甚至远超于其它科室的医生,却没有在医疗定价体系中得到体现,儿科一直被认为是赔钱科室:检查少、用药少、科室创收低,医护人员收入自然也就低。无论是哪一级别医院的儿科,因为创收低,都难以自负盈亏。在绩效考核时,儿科医生的收入相比其他科室少很多;在激励机制方面,目前公立医院儿科医生待遇过低,与风险、压力、工作量不成正比。2016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广东省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大约是其他科室的1.8,但是平均薪酬却只有其他科室的70%左右。在以药补医的情况下,儿科用药量比成人科要少很多,这意味着儿科医生的收入远低于成人科医生。
  3. 缺乏社会理解与支持。由于幼儿语言、感知能力差,无法直接交流和明确表述病理体征,很大程度上要靠医生的精湛医术和临床经验来诊病。而现今时代的家长对医生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儿科医生医术高,还要服务好,导致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指责,甚至出现辱骂和殴打等医闹行为,儿科是医院医闹行为首当其冲的科室。因此很多临床医学毕业生一般不愿选择儿科,有的儿科医生不满意儿科科室而转到其它科室甚至改行。如今有些医院往往是数年也招不到一个儿科医生。由于社会大众对于儿科的窘境仍缺乏了解与支持,导致儿科岗位成为医院中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是医患矛盾的重灾区。

    议:

  1. 市政府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儿科医生薪酬待遇。适当增加儿科人员的补贴,在绩效津贴方面适当向儿科倾斜,各医院须保证儿科医生的收入不能低于其他各科医生的平均水平;同时对新入职到儿科或转岗到儿科岗位的医务人员给予具有吸引力的岗位补贴,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加入到儿科队伍中来。
  2. 拓宽儿科医生的招聘渠道,适当降低市外儿科从业人员的入莞门槛,以扩充我市儿科从业人员队伍;适当增加儿科医护人员编制,以缓解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利用大时代信息数据库,建立专属我市的医学人才特别是儿科人才档案,加强儿科人才的储备。
  3. 市卫计局可鼓励各医院加大儿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入职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更多儿科医生。
  4. 完善儿科人才使用激励政策及儿科人才的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儿科人才的科学调配和合理流动,通过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儿科人才的积极性;完善儿科人才的管理评价体系,提升儿科科室的就业吸引力。
  5. 加强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媒体等新闻传播渠道,大力宣传儿科就医知识,提高我市民众对儿科医生的认识、理解与尊重,营造我市医院儿科看诊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宣传并鼓励轻症儿童到社区医院看全科医生,以减轻医院儿科医生过重的工作负担。
  6. 市卫计局继续加强与公安部门等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打击医闹行为。进一步深入重拳打击和严惩医闹违法行为,还给医生特别是儿科医生一个安全、安静、舒心的工作环境。
  

提案者: 袁洪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