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转型升级,向全国智能制造新高地进军,2017年我市出台了《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提出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以“智”“全”“链”三大关键词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通过配置社会资源,补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
  围绕构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我市今年重点启动“百千万”工程。其中,“百”指建设一百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千”指开展一千家企业智能制造分析诊断,“万”指开展一万人次技术工人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培训。
  目前,关于“百”和“千”的工程在市政府有效地组织和推动下正在稳步前行,但是在“万”这个有关于人才的重要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是认识有偏差,定位有局限。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知,智能制造是贯穿企业从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的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这些周期环节与信息化有机结合,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促生新兴业态,从而促进东莞市转型升级。
  “技术工人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培训”只针对了生产环节,但是就目前广泛开展的智能制造诊断的阶段性总结来看,缺人才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问题,但是进一步深层次的分析,目前企业在机器换人,自动化改造方面其实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在智能化改造方面,尤其是智能管理,大多数企业都不知道何从下手,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智能制造就是机器换人,甚至有些企业盲目跟风,在订单不足,产能闲置的情况下也要做机器换人。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东莞广大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对智能制造认知是普遍不足的,所以,只针对自动化技术工人的培训应该不是首选项,而是应该首先从管理人员入手,借力咨询诊断公司和培训机构,让管理层对智能制造有系统性、结构性的了解,针对本身企业的瓶颈,制订相应的政策,从而自上而下的推行智能制造。
  二是人才培训结构不均衡,造血能力有限。
  我市目前针对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主要的机构有东莞理工学院,东莞技师学院,智通人才等机构,培训的主要课程均以机器人,自动化为主,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目前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
  但是在智能制造精益管理,智能化软件人才,如MES开发,工业物联网通讯及数据采集,大数据,AI等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方面却表现为培训机构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而且针对于智能制造管理,MES开发,大数据分析这些方面,则必须面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高层技术管理人才。
  单靠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企业及政府的力量,需要大家发挥各自的优势。
  
建    议: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这里提出如下建议:
  一、 在政策层面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对智能制造体系认识的引导,将百千万工程中的万名技工升级到万名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层面,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包括但不限于(智能产品设计,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企业信息化体系架构,精益现场管理,智能工厂物流仓储,商业大数据分析等)
  二、 加强智能制造在上述领域的领军人才建设,通过产学研创新团队引进一批,国内外专业机构引进一批,本土专业诊断咨询机构提升一批的方式,形成第一专家梯队。
  三、 系统地组织第一梯队针对东莞本土制造业的现状开发成套地培训课程、知识体系、人才技术等级评估体系,促进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提高东莞智能制造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和含金量,并进一步促进人才向东莞不断汇集。
  四、 通过政府,协会,专业机构三位一体的形式,定期组织企业管理层开展智能制造管理体系培训,形成企业管理层的第二级人才梯队,并建议通过考试的合格人才授予相关协会颁发的官方证书,同时可以作为倍增计划人才补贴政策的依据之一。
  五、 大力扶持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参照智能制造诊断资源池的方法组建智能制造教育培训资源池,在智造东莞官网推出相应的服务平台,系统化,流程化,切实落实技术到户,并借此打造智能制造第三级技术梯队。
  六、 优化人才交流环境,以市区传导至各镇街,建立人才技术交流中心,定期举办技术交流沙龙,构造稳定的人才技术交流生态圈,从而有效降低人才流失。
  智能制造的推行需以人为本,优质的梯级人才结构才是实现智造东莞的关键,希望通过以上建议的推行,能够实破困扰东莞多年的人才瓶颈,成功实现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提案者: 谭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