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根据《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R1线没有经过莞城,R2线从莞城东部边界穿过。我们认为,莞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口稠密、交通拥挤、商业密集,轨道交通不在莞城中心区设置站点,是值得商榷研究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轨道交通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疏导老城区的交通。国际上各大城市包括伦敦、纽约、香港等城市的轨道交通都在人口密集的老城中心区设置大量的站点,以弥补这些老城常规地面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的路网结构及道路承载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快速疏导这些区域的交通。
二、尽管目前我市的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但莞城仍然是展现东莞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一方面,莞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众多;另方面,居住人口密度大,平均每平方公里2万多人,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倍;同时,集聚着众多优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以东莞中学周边为例,如果以东莞中学为圆心,500米左右为半径划一个圆圈。这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方,根据莞城教育办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7年12月底,东莞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分校、实验小学、步步高小学、中心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师生合共近万人。这还没有包括实验幼儿园、财贸幼儿园、机关二幼等幼儿园的师生人数。此外,区域内还有东莞宾馆、西城楼大街、市中医院、花城广场、地王广场、人民公园、东城医院、岗贝市场等公共场所,人流车流高度密集。根据城区交警大队提供的数据显示,早上7点到8点之间,这一区域的车流量超18000车次,属经常性拥堵区域。这些都迫切需要在莞城中心区合理设置轨道交通站点,以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
从一些发达国家在轨道交通站点设置的经验来看,在人流车流高度密集区域设立站点,能够在迅速疏导人流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城市病”上,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当前,我市正在全力以赴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老城区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导致交通乱象横生,给交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若没有新的交通利好作为动力推动旧城的发展建设,旧城将会日渐被边缘化,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也将难以体现。若能从改善交通环境惠及民生考虑,在老城区人流车流高度密集区域设立站点,完善老城区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让“老树发新枝”,解决这一区域涉及千家万户的交通出行问题,必将为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精彩一笔。
建 议:
1. 根据市轨道交通预留通道规划调整方案,已预留经莞城八达路至万江的通道一线路,但考虑到线路通行后的社会效益,希望将该线路莞城段调整为经莞城东纵大道、人民公园(含东莞中学、莞城中心小学等)、向阳路、文化广场、可园博物馆,再过万江的轨道线路。
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财政资金上加大投入,从城市升级优化环境提升功能作为着力点,落一重要棋子盘活旧城,打造老城区新空间,让老城区生活更便利更宜居,让“老树发新枝”!
3. 短期内可考虑采取延长线或者接驳站的方式,优化城市布局合理设置轻轨站点,建设立体化、人性化、多功能化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解决旧城交通拥堵问题,以回应广大莞城市民的热切诉求。
提案者: 莞城街道办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