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局:
(A):类
东经信函〔2017〕 号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第20180333号提案的答复
陈健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园区建设的提案》(第20180333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您提案涉及的具体内容,将由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及我局分别结合部门职能进行答复。对于您在提案中提到,要加大力度支持新型产业园区开发,规范园区经营行为的建议,与当前我局牵头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基地认定与管理工作不谋而合。现结合我局职能,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的总体情况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利用,目前我市已开发建设用地面积1152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46.8%,可供集中连片开发的地块已严重匮乏,土地资源紧缺进入警戒区。与此同时,我市土地单位产值严重偏低,2015年我市土地产出率仅为深圳的30.2%、广州的53.5%。为了破解土地资源困境,提升土地单位产出效益,加快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创新发展,市政府于2013年启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基地的认定工作,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实施工业用房产权分割等政策措施,推动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并于2016年1月出台了《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
目前,我市共认定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开发企业11家(其中7个已认定基地资格),项目分别位于茶山、寮步、常平(2家)、凤岗(3家)、清溪(2家)、厚街、松山湖等镇街(园区)。各基地项目充分依托属地镇街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与制造,形成区域内的高端制造中心、创新科技中心、产业研发中心、区域管理总部基地、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等,成为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集聚发展的新引擎。
二、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呈现的若干特点
(一)镇街积极利用政策,主动谋划新型园区建设。根据政策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项目须达到产值1200万元/亩、税收贡献100万元/亩,这从源头准入上提升了镇街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成效。相关镇街也积极利用基地政策推动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并立足于产城融合的高度筹划,因势利导做好产业定位,引进优质企业开发园区,有效推动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如凤岗镇在2015年引入天安数码城项目,通过承接深圳溢出的创新、研发和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及区域总部型企业,全面达产后预计可年创税12亿元;2016年,该镇积极推动当地传统产业龙头都市丽人公司往智能产业转型,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产业发展联盟,打造企业本部和智能产业基地的“双百亿”计划;2017年,该镇又再签下总投资超300亿元的“京东-都市人工智能产业新城”项目,大力发展智能产业,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年创税30亿元,凤岗镇产城融合的步伐已走在全市前列。再如,规划用地800多亩的寮步松湖智谷项目以及位于松山湖核心区的光大WE谷项目,也将充分发挥松山湖高新区的产业、政策和区位优势,全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园区。
(二)开发企业实力较强,基地预期效益良好。据统计,我市目前已初步明确开发体量(一期)的8个项目合计规划用地1400多亩,平均项目规模在175亩以上;合计总投资(一期)117亿元,达产后预期年创税20亿元,平均税收142万元/亩,平均产值1653万元/亩。典型代表有:寮步松湖智谷项目,一期开发313亩,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投资金额30亿元,预期年总产值50亿元,年创税5亿元;凤岗天安数码城一期用地259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5.86亿元,预期年产值约60亿元,年创税约6亿元。我市通过相关政策对新型产业园区在开发成本、准入门槛、效益要求、产权分割等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于推动开发规模较大、效益产出较高的园区项目建设,吸引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踊跃参与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开发建设,相关项目的预期经济效益良好。
(三)项目产业定位鲜明,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各基地项目充分依托属地镇街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发展。寮步松湖智谷项目立足于寮步光电数码、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和销售产业集群为依托,主动对接松山湖高新区,尤其是华为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新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高端装备制造功能区、电动汽车功能区和高端服务功能区等。凤岗天安数码城、清溪力合双清产学研项目充分发挥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深圳先进制造业产业溢出,形成区域内的创新科技中心、产业研发中心、区域管理总部基地、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等。常平珠宝文化产业中心从项目筹建初期就针对性承接深圳水贝黄金珠宝市场的客户迁出需求,进行项目定制开发,并依托省商务厅批复设立的“玉石交易中心”,打造具有珠宝交易、生产加工、展销、研发、指数发布、文化展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厚街镇则在巩固原有黄金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使黄金产品设计、研发和制造等全产业链条加快形成集聚,推动厚街镇成为华南地区黄金珠宝行业的新高地。高水平、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将加速形成一批新的中高端产业集群,并将产生明显的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一)严把基地项目准入关。在我市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已形成一定项目规模的基础上,下来我市将更加注重项目的选优选强,确保开发经验丰富、行业资源殷实、深耕产业运营的开发企业进入,严格杜绝项目的房地产化倾向。在项目产业定位方面,注意引导基地产业的区域差异化定位,避免项目过度同质竞争。
(二)加快推进获批项目开发进程。严格落实市政府对预售项目监管要求的同时,由市产管办牵头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开发企业开展项目预售和网签工作,保障项目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依法依规进行销售签约,有序加快推进项目的招商工作。同时,对于因项目开发方原因导致不能履约的项目,及时与相关镇街沟通对项目进行核实,对符合《实施办法》中取消基地资格情形的,及时上报市政府取消其开发企业及基地资格。
(三)推动全市基地项目均衡发展。目前,我市产业基地布局发展并不平衡,项目多集中在东部及临深片区,而广深高速公路创新带沿线镇街仅有1个基地项目。下来,将重点引导水乡、滨海等片区具备用地条件的镇街积极利用产业基地政策,招引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发新型产业园区,通过“产城融合”,推动广深科创走廊的空间品质和产业层次全面提升,形成我市新型产业园区全面布局、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
(四)规范基地项目的运营管理。日前,为了确保产业基地项目的有序开发、规范经营和效益产出,经市政府同意,市产管办印发出台了《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监管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市镇两级的管理责任,并对项目违约及办证条件等重要内容作出具体约定。下来,我局将督查相关镇街严格落实监管主体责任,把好入驻企业准入关,规范项目的用房销售和出租行为,提升园区管理和企业服务水平,通过打造多个新型产业园区标杆项目,进一步提升我市在珠三角区域产业竞争中的软硬件实力,优化改善营商环境,牢牢把握深圳中高端产业转移外溢的发展契机,全面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市规划局:
(B):类
东规议函〔2018〕88号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20180333号提案的答复
陈健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园区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支持产业用地提容,积极拓展产业承载空间。
我局大力支持各镇街和企业,特别是倍增计划项目、市重大项目以及次发达镇资金池的产业项目,在符合城乡规划、消防安全要求以及满足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工业区的环境品质。2017年以来,全市申请提高工业(仓储)用地容积率,并已通过技术审查的项目共69宗,其中市倍增企业10宗,市重大项目14宗,约84%项目的容积率提高至2.5及以上,为镇街和企业增加了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是原规划建筑面积的2.3倍。
二、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利化的规划服务。
在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下,我局努力为企业提供更为便利化的规划服务。目前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工业、仓储用地规划技术指标的通知》,大幅简化了工业用地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的调整程序。对市倍增企业、市重大项目等实行“绿色通道”,通过建立台账、提前介入、开放审查、简化环节等措施提供优质的规划服务。全面加快规划管理网上审批系统建设,目前控规调整及部分项目审批已实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大幅提升了申报和审批效率。此外,我局还正在修订控规调整管理规定,对产业用地调整容积率拟分类处理,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三、划定工业保护线,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将制造业基础好、集中连片、优质企业集聚、符合城市规划的产业用地划入保护线内管理。目前,全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已基本完成,全市共划定422平方公里工业保护线。《东莞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已完成批前公示工作以及公众意见处理报告,目前已上报市规委,待审议通过后将报市政府、市人大审批。《东莞市工业保护线管理办法》已征求部门、镇街、公众意见,目前已报市法制局进行规范性文件审查,通过后报市政府审批。
四、制定M0用地政策,推动新型产业稳健发展。
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和深圳创新资源的加速外溢,我市新业态、新产业迅猛发展。为进一步规范整合现有政策,建立完善的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机制,由市府办统筹、我局牵头、各部门参与,我市近期正开展新型产业用地调研工作,拟在准入条件、规划管控、土地价格、后续监管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与标准。一方面保障传统产业土地供给,避免挤占制造业空间,另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允许工业物业产权分割等,为制造业总部、研发创新提供更灵活、便利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目前已完成《关于创新建立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机制的调研报告》,草拟了《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初稿)。我局将积极配合市府办并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出台M0政策,争取M0政策早日出台,为承接先进城市外溢新型产业孵化器、加速器企业提供空间保障,全面支撑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五、加强政策过渡期工业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
新型产业用地(M0)与普通工业用地(M1)不同,主要用于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以高层厂房、研发用房为主,容积率较高,对城市配套、环境、交通等要求较高,选址要求和建筑形态更接近于办公建筑。而普通工业用地(M1)以生产制造为主,以中低层厂房为主,容积率一般在3.0以下。
提案中提到“各镇街停止了原有容积率3.0以上工业用地报批手续,与之相关的所有企业这项工作被迫搁置,严重影响相关企业业务开展”,并非真实情况。2018年1月,我局向各镇街、园区发出了《关于加强政策过渡期工业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的函》(东规函〔2018〕109号)。主要原因是近期我局收到越来越多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的申请,调整诉求、模拟方案呈现类新型产业用地的趋势,而我市M0政策尚在研究制定中。为避免部分M1项目变相为潜在M0,影响市场公平,我局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在M0政策出台前的过渡期间,加强工业用地容积率的管控:工业用地3.0容积率以下(含3.0)的控规提容,将继续简化程序、加快办理。因生产需要,工业制造业容积率确需超过3.0以上,经各镇街、园区认定确实属于普通工业项目的,可提供产业说明、诉求原因、具体方案等证明材料,报我局“一事一议”后,提交市规委会审议。
国土局:
东莞市国土资源局
东国土资函〔2018〕2061号
关于报送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20180333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陈健民委员:
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333号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园区建设的提案》收悉。该提案提出:1.尽快出台M1和M0工业用地政策细则;2.加大对新型产业园开发的支持力度;3.规范工业厂房租赁市场。我局认为切实可行,现有建议如下:
一、关于尽快出台M1和M0工业用地政策细则的建议
为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承接广深外溢创新资源,我市去年已启动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调研,探索建立“1+X”政策体系。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由市规划局牵头该项工作,出台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机制的纲领性文件后,相关部门再出台配套政策。
目前,市规划局已完成纲领性文件的初步起草工作,进行一轮部门意见征求和企业座谈,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政策条款,预计年内可出台。
二、关于加大对新型产业园开发支持力度的建议
我局高度重视项目落地问题,近年来,积极推进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开发了用地报批网上审批系统,实行网上并联审核,在审核方式与标准上实行了与上级部门“步调一致”,是全省第一个实现用地报批全流程信息化审核的城市,报批质量大幅提升,平均报批时间从6个月缩减到2.5个月,大大压缩了项目落地时间。
为加大对新型产业园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项目早日落地建设、早日投产运营,下来,我局将充分利用省政府下放事权的契机,优化征地报批流程,精简材料要求,压缩审批时限,大幅度提高征地审批效率。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专项改革试点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承诺制、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审批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供地审批效率,为项目落地提供更快更好的用地服务保障。
另外,我局鼓励已批建设用地包括闲置土地转型为新型产业用地,加大对符合两规未开发的闲置土地的盘活力度,同时加快规划协调使工业用地转型为新型产业用地。
办理单位: 国土局,市规划局,经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