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东莞实际,2017年东莞已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也晋升为“新一线城市”,东莞人民的幸福指数一路飙升,城市也建设得越来越美丽。然而,近年来,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和汽车快速增长,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与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出现不适应,不仅交通供需矛盾逐步显现,城市“停车难”状况也日趋严重。“一位难求”、乱停乱放的停车难问题与东莞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城市形象已格格不入,影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2011年7月,东莞的汽车拥有量就突破了100万辆,成为继深圳、广州后的省内第三个“百万汽车俱乐部”城市。2013年,突破150万辆,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汽车量居全国第一。目前,东莞汽车拥有量约260万辆,加上外来的车辆数量大,使得如今东莞交通拥堵成为问题,停车更成为问题。政府已努力扩建、增建、改造停车场,但建造速度远远跟不上车辆增长速度,“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矛盾依旧突出。为解决这一民生焦点问题,2016年,市政府在《加快我市停车场建设近期工作要点与分工》中提出了17项工作谋划工作思路,各级政府部门也都在加大加快停车场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因老城区城市原有停车场配建标准低,其他各城区也存在严重地面面积不足,使得停车用地难以保障,这成为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最大阻碍,也导致公共停车场建设难以推进。
根据目前城市停车难的现状,我们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快、准、狠”破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为老百姓方便出行服务。解决“停车难”问题的焦点在于地面面积不足,我们可以以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库)为突破口,有效解决,做到既能迅速解决民生问题,又能体现出东莞的高科技发展,呈现现代化城市的新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 议:
(一)整合机构,统一指挥
停车问题涉及发改、规划、国土、城管、住建、交通、消防等部门,建议成立市政府领导挂帅的停车协调小组,按照统一指导、属地推动、因地制宜、协商确定的工作原则,建立多方协同推进制度,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完善对智能立体停车场(库)的建设、使用、收费及管理的管控。
(二)充分调研,科学规划
通过调研,摸清各区域可利用边角地块资源情况,在对周边建筑物不影响的前提下,按照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停车泊位配建比例,科学选址,科学规划智能立体停车场(库)的规模。
(三)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通过调研,各区域以及人流相对集中的医院、商场、单位等公共场所和部分住宅小区,停车泊位不够情况较为突出,例如:医院、旧城区及南城中心商业圈停车难问题更是焦点所在。建议可以从医院、密集住宅、南城中心商业圈进行重点试点推动,然后逐步推进到全市。
(四)政策倾斜,投资优惠
安全、智能的立体停车场(库)具备“省地”“省时”“环保”的优势,深圳、广州都在进行试点。但省心又省时的智能立体车场(库)并没有火起来,因它并不“省钱”,资金回笼慢,成本周期需要约20年。其次是它的用地审批不简单,此项目还未能较好地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1.从审批角度考虑,要简化程序,高效办事。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出台土地、税收、金融、奖补、产权及经营期限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投资。
3.政府部门指导定价方案,引导投资方结合政府给予的行业优惠政策,
结合咖啡馆、汽车美容、广告、汽车配套服务来运营,增加投资收益。
(五)科技创新,展现实力
充分发挥东莞科技之城的优势,对智能立体停车场的从创新、节能、安全、 高效上进行技术突破,实现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体现出东莞科技实力。
(六)参考学习,借鉴经验
借鉴深圳、广州、香港及国内外城市的先进做法,不断完善管理及服务配套,推荐成功模式,加强交流学习,加快改革力度,使“停车难”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快速、有效解决。
要解决好“停车难”这一民生问题,除了在旧城区及已建设好的城市中心区建设智能立体停车场,我们还应当在待建设和未建设新区域多元化、多途径超前规划好停车场建设,从地面、地上、地下三方位挖掘停车场资源。例如停车场与公园、绿化带相结合,实现美化休闲与实用便利双管齐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