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近年来,中医药常识普及教育出现的偏差,造成民众对中医药知识有偏差,不恰当使用中医药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直接导致患病人数逐渐增加、医生工作压力持续加大、医闹事件频频发生,并进一步加深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
一、民众对中医药常识的认知存在误区。根据了解,民众不恰当使用中医药往往是由于错误地认为已系统地掌握了中医药的相关常识,对部分医药知识进行断章取义,导致因误用中医药而引发不良症状。实际上,全面的中医药常识包括常见疾病中医防治、心理健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这三大方面,具体有:针灸类技术、灸类技术、刮痧类技术、拔罐类技术、推拿类技术、敷熨熏浴类技术、经络穴位、子午流注、九种体质辨识、常见常用中草药、养生防病的原则和方法等。
二、响应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的号召。普及中医药常识教育是我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重要工作。根据东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多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东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与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卫函【2017】400号),其中方案明确提出,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促进行动,要求以“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民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为主题,以完善中医药健康文化内容、搭建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平台、畅通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路径为主要内容,通过制作中医药知识展板、阅报栏、宣传墙等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推广《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引导城乡居民自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学习性行为方式,建设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营造懂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三、中医药常识普及教育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手段。加强全民中医药常识普及教育是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复兴中医药事业、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全民中医药常识普及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健康知识和理论,领悟养生之道,明确保持健康的方法。将中医药常识更好地服务于民,普及中医药常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向广大民众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让全社会用好中医药这把“钥匙”,培植传统文化的沃土,让中医文化薪火相传。
建 议:
一、开设公益性中医大讲堂栏目。建议由市卫生局中医科牵头,借助东莞电视台的广泛平台,市中医学会负责安排各家医院中医专家负责讲课的题目和视频录制,系统介绍中医经络、穴位、常用道地中药材的功效、慢性病药膳食疗方法等。请东莞电视台到医院中医科的第一线现场录制如何自己动手操作中药泡浴、艾灸、刮痧、中药贴敷、常用穴位按摩等实用中医医疗技术。同时在东莞阳光网同步转播,在《东莞时报》上同步宣传电视讲座的内容。借助电视媒体所具有的广覆盖、快捷化、现场感、亲和力、直观性等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做好中医药常识的宣传。
二、充分利用好慕课科普学院等互联网平台。慕课(MOOC),全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由东莞市科技博物馆主持建设的大型专业的在线的学习公益平台,注册简便,市民可以免费长期学习各种课程。慕课的上课时间、空间灵活,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在慕课模式下,中医药常识普及过程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
建议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中医科牵头,与东莞市科技馆对接,全部采取小视屏的方式,制作内容短小精悍、简便易学的中医常识普及课程。卫计局中医科联系市中医学会的专家,科技馆负责录制。
三、开展中医药常识进校园活动。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机会接触到中医药理念与独特的认知方法,错过了最佳学习年龄,等到思维方式趋于定型的大学阶段,他们很难建立起中医思维,这种弊端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逐步显现。中医药进课堂,能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把中华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传授给孩子们,使其从小确立健康理念,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筑起防控慢性病的屏障。可由市中医学会专家编写普及版的中医药常识读本,介绍中医最基本、基础的常识,比如阴阳五行、经络穴位、24节气、常用中药等。
四、每月定期开展进社区的讲座活动。2017年市科协已经开始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健康理念,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目前只是社区的干部参加了培训,居民参与程度不高。建议相关部门在2018年可以加大人力的投入。
五、对企业家进行中医养生常识的讲座。通过市工商联(总商会)广泛联系各级各类商会,引导企业家弘扬中医药健康知识,做一个关注中医养生的企业家,通过企业辐射社会,最终实现全民关注中医药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