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关于儿科医生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医患关系紧张、离职率高等问题由来已久,有关部门也采取很多办法,但收效不大。尤其是近期各类报道都是幼儿感冒儿科爆满的新闻,医生没黑没夜加班加点看病的新闻,将这些矛盾更加尖锐的暴露出来,按照国家有关薪酬分配制度的基本精神,应该要提升儿科医生的待遇。理由如下:
  1、医生的培养周期长:医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培养周期漫长,尤其是儿科医生,职业要求极高,从目前的培养周期来看,本科培养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专科医生培训2年,如果是硕士研究生还要加上3年,如此漫长的培养周期加上培养期间薪酬待遇低,令儿科医生无法专注于工作。
  2、儿科医生工作强度大:在国家二孩政策全面落地以后,儿科的患者逐步增多。就目前我院的情况,在疾病流行的高峰季节,门诊平均每个医生每天看诊100人次左右;住院部的医生在完成满负荷的住院部工作之余还要到门诊去支援,工作强大极大。
  3、工作风险大、压力大:儿科医生面对的对象特殊,患儿大多不会有效表达,都是通过家长的表述、医生的体检等手段来诊断疾病,诊断难度大;家长期望值高,容易着急甚至对医生出现情绪、冲突,儿科的医患关系紧张,容易出现医患矛盾。
  4、儿科医生的性质决定其检查少、开药少,导致收入有影响:本身儿科的用药量很少,输液也是在必须情况下谨慎再谨慎进行,而且我院是药品零加成,所以儿科药费方面利润很低;检查方面,儿科所需的检查相对其他科室相对较少,所以儿科医生绩效收入比不上其他医生。
  5、儿科医生流失率大: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儿科医生的流失率大,导致儿科医生进一步紧缺,加剧在职儿科医生的职业压力,形成恶心循环。
  6、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家国务院关于全年实施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管理的决定中指出:加快产科和儿科医师,助产士及护士培养,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建    议:
  1、提高儿科医生的诊查费用:目前我市的物价政策对于各类医生的诊查费用是统一的,没有体现出儿科医生工作的特殊性。目前我国有多地实行儿科门诊诊查费加价的实例,最典型的是宁波市物价局、宁波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17年7月31日开始发布了《关于调整儿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通知》。“区县级及以上儿童医院和其他公立医疗机构儿科诊查费在现行基础上,门诊加收7元/次、住院加收10元/日。儿科急诊诊查费在上述调整后的诊查费基础上,加收5元/次。”“儿科专家门诊诊查费也有所增加,副高、正高职称加收标准在上述调整后的诊查费基础上加收5元/次和8元/次。”“同样的医疗操作,如果对象是很难做到主动配合的婴幼儿,难度会大得多。此次价格调整中,综合医疗服务类中的“一般检查治疗项目”,临床诊疗类中的“有创活检和探查项目”“临床手术类项目”,“部分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项目”,6周岁及以下儿童将在原价格上加收30%。”北京市在部分医改试点医院,对门诊就诊病人收取“医事服务费”(即原来的挂号费)。政府财政对医事服务费给予40元/人次的财政补贴,如果病人找普通医师看病只需自付3元/人次,找副主任医师看病自付20元/人次,主任医师看病自付40元/人次,知名专家自付60元/人次。建议我市可参考外地的某些做法,切实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
  2、从政府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方面给与儿科医生特殊补贴:目前儿科医生告急、离职率高,说明其职业的特殊性,能否考虑通过政府社会保障、财政预算等方面基于儿科医生一定得特殊补助,例如可参考精神科医生的补助方法基于每人每年1-2万元的补贴。
  3、医院绩效考核向儿科倾斜:目前我市儿科医生的保有量与需求不平衡,而且分布也不均衡,导致专科医院或者大型综合性医院儿科超负荷运转,在一些镇街医院或者某些综合性医院,对儿科的投入没有得到 医院的重视,甚至有些医院的儿科有慢慢萎缩的趋势。建议全市加大对儿科方面的投入,在医院绩效考核政策中向儿科适当倾斜。
  少儿强则中国强,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儿科医生又是儿童健康的守护神,职责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燃眉之急,就是稳住儿科医生,切实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
  

提案者: 张咏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