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一、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市大力推进城乡环卫统筹,着力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我市工业垃圾处理问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
据了解,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工业垃圾回收价格可观,我市绝大部分工业垃圾被回收利用,但近年来工业垃圾回收价格走低,工业垃圾难以通过市场渠道消化利用。由于我市在工业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环节缺乏规范管理,相当数量企业进而将一般工业垃圾直接倾倒或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导致我市统计出的生活垃圾量畸高。据城管部门反映,我市混入生活垃圾的工业垃圾每天约有1600吨至1900吨,占统计生活垃圾总量的12%—14%,垃圾处理压力非常大。
同时,我市建筑垃圾缺乏专门处理场所,目前每天产生的一部分建筑垃圾通过市场自行调配处理,部分运往镇街临时消纳场堆放,没有进行循环再利用,更有一部分随意弃置,严重影响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据调查,受利益驱动,部分村组或土地承包户提供村集体渔塘、山坑等低洼地供建筑垃圾倾倒,甚至接受来自深圳的跨境倾倒,严重破坏了耕地和生态环境,增加了城市后期开发成本。
二、危害
我市是制造业大市,每年产生的工业垃圾数量庞大,2016年共产生一般工业废物约500万吨,其中大部分可回收利用,但我市缺少一般工业废物处理场所。另据城管部门反映,我市垃圾焚烧厂没有垃圾分筛程序,对送到垃圾焚烧厂的生活垃圾,所含工业垃圾不超过10-20%的,一并焚烧处理,但两种垃圾长期同时处理易造成焚烧炉损坏。所以,对生活垃圾中所含工业垃圾超过20%的,焚烧厂将其退回镇街,只能堆放或直接填埋处理,这又极易产生消防安全隐患,并造成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
建筑垃圾随意弃置,将严重破坏耕地和生态,不可逆转的破坏土地耕作层和生态环境,严重影响我市耕地质量和环境质量,不利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且后续清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大幅增加我市后期土地开发使用成本,制约了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而且,建筑垃圾的堆放存在坍塌、滑坡、火灾等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行政监管风险突出。2015年发生的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事故已给我们深刻警示。
三、原因
一是目前我市工业垃圾监管部门尚未明确。二是垃圾监管机制不完善,对垃圾的产生源头、收运过程、处理终端没有形成无缝对接的跟踪监管机制。三是部分垃圾处理承包公司将无法处理的垃圾层层转包,最后一手承包人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垃圾跨镇街偷倒在偏远地段或跨市非法倾倒,手法隐蔽,发现难度大;四是执法涉及到环保、城管、城建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难度较大,而且监管手段落后,执法力量不足,造成监管不到位。
建 议:
一、大力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我市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由于对生活垃圾、大宗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分类知识知之甚少,需通过相关部门、社区、媒体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措施,向社会大众和大中小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使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
二、健全完善垃圾运输环节的监管。各镇街对承包公司资质要进行严格审核,再订立合同;强化垃圾收集源头管理,实行垃圾收运登记制度;强化运输中端管理,推动各镇街全面电子化管控垃圾运输车辆;强化行业市场管理,建立企业经营诚信机制,对于承包公司外运乱倒垃圾的违法行为,除罚款外,还要吊销执照、降低信用记录评级。事前约束、事中监管、事后处理,形成无缝对接的跟踪监管机制。
三、尽快落实工业垃圾无害化处理。一是明确工业垃圾处置工作的责任单位。从立法层面明确工业垃圾的储存、处理途径及设施,明确工厂企业的责任,要求工厂企业必须制定一般工业固废处置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收运处置一般工业固废。二是明确属地村(社区)及有关部门加强对工厂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工厂企业将一般工业固废与生活垃圾分开投放,其中由环保部门加强工厂企业工业垃圾去向监管,依法处罚不按规定申报登记工业固体废物或未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的企业。三是尽快规划建设专门的工业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工业垃圾妥善无害化处理。
四、重点加大建筑垃圾处理力度。一是参照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快规划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集中收储、规范处置建筑垃圾。二是学习借鉴深圳等城市先进做法,运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建筑垃圾为材料生产混凝土实心砖、空心砌块、路面砖、水工砖等新型建材,并积极推进新产品应用,在保证建筑质量和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各级财政、市政建设部门在城市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建设等政府采购中,优先采用建筑垃圾新型建材,引导全社会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再利用。
五、建立健全各部门和镇街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垃圾运输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针对本地企业偷倒垃圾的问题,制定简易取证立案程序,并联动个人和企业信誉系统,将不遵守《东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个人或企业录入不良信誉记录;相关部门和属地镇街加强垃圾运输车辆管理力度,完善处理办法,优化垃圾运输路线,尽量避免垃圾运输车辆造成路面交通堵塞,及车上垃圾、污水沿路撒、漏、滴等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