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一、我市公共交通利用效率的现状分析
我市定线运营的公共交通有公共汽车、轨道交通、轮渡等几种,因为轨道交通对于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和投入高、受关注程度高等原因,本建议就单以我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现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求对全市的公共交通利用效率管中窥豹。
我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系统、单轨系统等,据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25日发布的《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调整(2017-2024年)及线网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显示,我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共有8条线路,但目前已开通运营的只有轨道交通2号线,总长37.8公里,站点15个,覆盖7个市辖镇区,起始于石龙镇西湖、途径茶山、东城、莞城、南城、厚街,止于虎门镇白沙村,启用出入口53个,至今运营时长已达一年7个月余。
就目前这条线路的运营情况来看,地铁站对站点周边的商贸、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已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如鸿福路站、东城站、寮厦站都使得南城、东城、厚街的人气进一步提升,商贸、房地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黄旗山城市公园和榴花公园的游客也因地铁开通人流增加了约5%。但就其解决市民出行问题的主要功能而言,利用效率还不是很高。东莞轨道交通公司在东莞地铁运行一周年之际向媒体通报:地铁2号线从2016年5月27日正式开通,到2017年5月20日的359天时间里,累计运送乘客352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9.8万人次。而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7年3月28日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16年度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30个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的平均日均客运量是158.1万人次,东莞周边城市广州日均客运量是680.5万人次、深圳日均客运量是354万人次。而按照2016年广州常住人口数量1404.35万人计算,广州每日人均坐地铁0.484565次;按照2016年深圳常住人口数量1190.84万人计算,深圳每日人均坐地铁0.297269次;按照2016年东莞常住人口数量826.14万人计算,东莞每日人均坐地铁0.0118624次。很显然,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广州每日人均坐地铁的次数是东莞的41倍之多,而深圳的则是25倍之多。所以,提高我市公共交通利用效率已势在必行。
二、我市公共交通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1.地铁开通时间较短。由于开通只有一年多,市民尚未形成坐地铁出行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市民坐地铁的需求不高。2号线所覆盖的7个镇区,其中就含有3个城市主商业区:莞城、东城、南城;另有厚街、虎门也都有自己很成熟的商业圈,所以沿线镇区市民坐地铁到市区购物的人并不多。
3.地铁线路单一。由于目前只开通一条地铁轨道2号线,线路单一,尚没有形成交通的网络状,所以除地铁沿线居住的市民外,其他市民坐地铁都必须要转公交车,很不方便。
4.接驳不顺畅。由于地铁沿线外的市民都必须要转公交车,而接驳地铁的“最后一公里”却让不少选择地铁出行的市民犯难——走路走不动、坐出租车不划算、公交车到不了家门口、想骑公共自行车又没有站点。
5. 小车停车位不够。原来开私家车出行的市民发现许多地铁站点没有足够的停车场,于是也还是宁愿开私家车出行。
建 议:
1. 加大公交宣传。对利用东莞轨道交通和莞惠城际铁路出行的优越性和便利性,多利用公共媒体进行公益宣传。
2. 营造地铁文化。人性化的、舒适的地铁环境不仅包括硬件环境,而且包括彰显市民修养的软件环境,如果乘客都能做到“保持车厢和站点的环境卫生”、“在雨天妥善放置所携雨具以免影响他人”等等,就会极大地提高地铁文化的品位,假以时日,这种文化一定会慢慢渗透到每一位东莞市民的血液里,也会促使喜欢坐地铁,逐渐形成坐地铁出行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3. 完善交通网络。一方面,要尽快开通新的地铁线路和地铁站点,成网成片,逐步形成地下线路的网络化。另一方面,要基于地铁重新梳理全市整体的交通网络状况,比如:将原有地面公交线路整合、改善原有的公交线路设置等,实现地铁站点与公共汽车站点之间的无缝接驳,逐步形成以地下轨道交通为主干、以地上公交车为支干的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健康的、均衡的公共交通体系,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在东莞范围里的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的建筑物附近无地铁死角的大交通格局。
4. 开发城市商业圈。选择性在地铁站点进行商业开发,形成新的繁荣的城市商业圈和文化生活场所,使市民愿意坐地铁到这些地方购物或娱乐,提高了市民坐地铁的需求。
5. 完善配套设施。尽快建设与地铁配套的其他公共设施,如建设自行车停放场所,配备锁自行车的铁桩,给自行车停放场所安装摄像头,在出入口开通从地铁站顺畅出入的自行车绿道等。在人流相对密集的大站,建设容量庞大的停车场,以让外来车辆停放,能使车主无后顾之忧、放心地通过换乘地铁的方式进入到市中心。在人流较多的地铁出口,配备电子化的公交信息触摸屏设备,乘客一走出地铁,就可以通过触摸浏览该系统,快速查阅自己将要去的目的地的最佳交通方案等,而不用担心怎么坐公交、坐错路线等,使乘车没有思想负担。
6. 简化支付手段。尽快实现微信、支付宝用于公共交通的扫码支付,并且逐步取代东莞通卡等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