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据了解,美国每年有大约40万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约为10%,个别大城市成功率能达到30%,中国每年大约有50万心脏骤停患者,其中在大城市中,抢救成功率还不到3%,而在落后地区,成功率更低。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的医疗急救设备,专用于患者心跳骤停后早期除颤,帮助患者心脏恢复跳动。有资料显示,心跳骤停患者在被送到医院急救前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救治的成功率可达94%。
上海曾经做过一项对12000名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面临突发情况需要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选择大声呼救,96.3%的人完全寄希望于医生。而资料也显示,中国大城市急救体系反应速度均超过十分钟,其中,广州和北京都是12分钟,上海是11分钟,也就是说,拨打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平均都需要超过十分钟才能来到患者身边,而早期除颤的意义就在于,应在室颤发生5分钟以内给予电击,并且在除颤前后实施有效的基础心肺复苏,而社区居民是可以达到5分钟的抢救时限要求的,所以,在等待救护车来到时,公民应展开有效的自救互救。医学上“急救黄金十分钟”:心跳呼吸突然停止使全身重要脏器缺血缺氧,过了黄金十分钟,脑细胞缺氧就会产生不可逆损伤。
目前,我国国内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公共场所有:北京首都机场、上海地铁站部分车站、还有北京、上海、广州的部分体育场馆。调查发现,国内放置AED的大型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及群众对AED设备的认知及使用方法都是近乎空白的无知。因此,国内这些AED设备其实一直处于冬眠状态,未能发挥其真正的救命作用。2017年12月15日,我市轨道交通2号线AED项目启动,包括鸿福路站、虎门火车站、寮厦站、西平站、东城站、东莞火车站等6个人流量较大的站点各设置了一台AED。在国内公共场所设置AED,我们东莞处于领先状态,然而,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救命神器,不让其成为摆设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建 议:
一.加强培训,定期考核。市红十字会已经对地铁站务人员、志愿者开展了针对使用AED和学习常见急救知识的培训班,让其都掌握使用AED的知识和技巧,这是起步,但远远不够。接受过急救培训过的人员,如果长时间未使用急救技能,会逐渐遗忘。因此,培训不能走过场、不能只在AED设置早期进行少数几次的培训,需要红十字会人员不定期对地铁站务人员及志愿者进行反复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除了实地培训和考核外,还可借助互联网的巨大作用,例如,可让每位教官负责一定数量人员的培训,建立微信群,将急救视频放于群组内作为教育课件供大家学习,并要求每位学员将个人的急救操作视频放于群组内,以便群组内其他人员及教官指出不足并加以改进,并可在群组内交流学习心得等等;此外,考核也可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进行。通过有效培训,可短时间内使我市这些AED“守护神”牢固掌握急救技能,以备在真正的急救情况下有条不紊地施救。
二.加大宣传,使广大市民了解AED设备放置的场所、使用技巧,逐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可通过电视、电台的公益广告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可将相关资料做成小册子在地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所免费派发,并将急救教育视频在地铁等的公众电视屏幕上反复播放;再次,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如在微信朋友圈上转发或群发。首批培训合格者可作为教官,每人对一定数量的市民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以点带面,提高全市群众的急救水平。建议每年在政府等相关部门协助下,针对广大市民(非医务人员)举办一些急救知识及技能竞赛,以提高市民参与急救的积极性。在意外灾害多发现场实施救援的人员,如警察、消防人员、安保人员、体育教练、轮渡人员等,都属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确定的I类救援者,应该对他们进行心肺复苏与使用AED的培训,以发挥他们在突发事件中的救助作用。
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施救者无责。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就因为公众现场实施AED除颤救治的法律问题未能解决,最终放弃在世博园区内设置AED,在世博会期间发生的10多例猝死病人未能及时救治;而日本在上届爱知世博会期间发生5例猝死,成功救活4例。美国的法律规定,经过培训的非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对心脏猝死者实施救援,同时享有免责条款。由于国家法规中没有界定急救免责的界限,同时非医疗专业的人员惧怕操作失误引发患者的生命危险,或惧怕因施救不当而产生的纠纷,因此,多数人不愿意取用AED来应对突发事件。在当前实际的国情下,对经过急救培训并通过考核者,给予颁发急救者证书,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这些施救者免除责任,才能顺利发展我市全民急救事业。
四.逐步在更多的公共场所设置AED。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公共场所设置AED的国家,从90年代开始,现在约每10万人拥有300多台。在中国的台湾地区,自2000年开始推动AED的安装,迄今为止,台湾的AED安装总数约4000台,每10万人约17.4台。因此,我们东莞这样的配置比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前期的培训和宣传等工作的开展和铺垫,以地铁为试点,待时机成熟,AED项目可逐步扩展,在更多的公共场所设置AED,如学校、旅馆、饭店、超市、社区中心和商业建筑等等,旨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只有全面的医护知识提升,健康生活、健康社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