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在省政府正式通过的东莞滨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了东莞滨海湾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导区的定位,要求东莞抓紧编制滨海湾新区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政策创新,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经验。目前东莞滨海湾新区已被省政府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五大重点平台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平台。东莞市委、市政府领导指出,东莞滨海湾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和珠江口岸中很少有的未开发的连片区域,这里将被打造成为一个创新驱动和对外开放的新的重要平台和门户。那如何才是新?怎么体现重要并使之实际上形成重要?就得规划先行,先要体现出来。
一、虽然虎门轮渡口与虎门大桥及虎门二桥即将的通行缓解了东莞滨海新区与南沙自贸区之间的日常交通,但容易受气候台风和珠江口繁忙航运的影响,而南沙客运站地铁站在2017年12月28日已经与广州中心区相连开通构成地铁网络,与滨海新区也仅是一江之隔,以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建设穿越珠江口的海底隧道地铁,但未见滨海新区规划上有预留的安排远景及相关协调协同发展的举措,应借此契机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
二、东莞滨海湾新区位于珠江口东岸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毗邻港澳,连接穗深,是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的几何中心,环珠江口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越。规划概念中虽然已经非常注意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但是更需要在高起点上发挥地理位置处于中心的优势,目前就初步规划概念方案看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纵观世界三大湾区的生态系统,几乎都是凭借航空线、航海线的集聚和辐射枢纽将城市与世界连接。湾区城市间再以发达的交通网络使生产要素得以快速流通。对内明确分工,对外则形成统一整体,从而形成城市群巨大的规模效应。
三、根据这份规划,滨海湾新区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和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为导向,打造交椅湾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区、沙角半岛深水港、滨海湾站TOD都市区、新湾渔人码头、威远宜居智慧岛五大组团。但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连接规划概念看,绝大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停留于地表路面,水面,占用了大量且有限的地表资源,而滨海新区面积仅83.2平方公里,受生态保护的公园、湿地等面积占了近20 %,可开发面积比较有限,同时又需要考虑如果高密度高容积率建设和大面积填海可能造成滨海新区的生态负面影响,而对地下空间的利用规划未显示出来。
建 议:
一、建议规划R2号线地铁线在滨海新区的枢纽站点向西延伸横穿越珠江狮子洋与大致与虎门二桥平行的海底隧道连接南沙的南沙客运港地铁站,实现全天候可连接并快速通行的交通网络体系。目前南北连接南沙的广州地铁4号线(已经开通运行)与莞穗轻轨1号线的往西的路线与广州地铁5号线相连已经在建设中,如果能够预留规划东莞地铁R2号线的南段站点(虎门南站)出发在东莞滨海新区滨海湾、新湾渔人码头和威远岛设站,再从威远岛与穿越狮子洋(大概与虎门大桥平行的方向线)延长通过海底隧道与南沙的广州地铁4号线在南沙客运站衔接,(如附件图示),若这样的规划如果实现,将在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又能形成一个环珠江口两岸的地铁交通闭环网络,而R2号线又往南与深圳地铁20号线相连,这将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交通产生深远的便利好处。可以真正实现湾区几何中心地理位置的枢纽作用且在与广州南沙自贸区、粤港穗深协同发展方面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二、建议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置的地段优势,叠加广深港科技走廊中间区域的重要节点,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来布局规划,需要在规划上发挥几何中心做基本的作用,即突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枢纽地位的功能,加强滨海新区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定位: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的交通枢纽功能去专项规划。
三、建议根据未来30年发展奠定基础的格局来度量立体的交通网络规划,规划上需要预留发展地下空间。交椅湾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区、沙角半岛深水港、滨海湾站TOD都市区、新湾渔人码头、威远宜居智慧岛五大组团之间的通联除了规划好地面交通之外,需要加强滨海新区的五个组团地下空间通联的发展专项规划,并通过预留这五大组团的地下连廊组合通道或地铁网线。滨海新区的港口、码头、城际轻轨、铁路、轮渡等交通设施虽然各自发挥交通运输、人口流动的作用,但是公交优先原则,地铁对于日常通勤,人群聚散,占据重要的首选途径;而且地铁对环境生态等影响小,运行速度稳定,不受地面路、桥交通拥堵和天气的影响。
市规划局:
东规议函〔2018〕11号
关于报送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291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市轨道办:
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291号提案《关于做好滨海湾新区地下交通空间规划的建议》收悉。我局赞同提案提出的滨海湾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功能,规划预留发展地下空间的建议。经研究,根据我局职能,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滨海湾新区地处珠江的出海口,坐拥强大产业腹地,土地空间资源丰富,是珠三角经济和自然的“双重重心”,将高水平、高质量打造滨海湾新区。我局与滨海湾新区管委会共同组织编制的《东莞滨海湾新区概念规划》(以下简称《概念规划》)提出,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创新合作的现代湾区新城”的愿景目标,同时提出实施湾区协同战略,积极参与粤港澳深度合作,建设集高铁、城际和地铁域一体的湾区枢纽门户,打造“大功能、大枢纽、大交通”。
二、《概念规划》结合正在修编的《东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2040)》,提出通过“强枢纽、密联系、加密度、多通道、疏港口、塑特色”,构建“集聚辐射”的综合交通体系,将滨海湾站打造为2高1轨3地铁的枢纽地区。其中,往广州方向,规划通过新增轨道10号线(暂定名),预留与广州地铁4号线、22号线南沙客运港站衔接,在下一层次的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中,将深化研究具体走向和站点设置。
三、滨海湾新区在我市乃至珠三角都是非常优质和稀缺的资源,需要系统谋划,加强研究。目前滨海湾新区管委会正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工作,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滨海湾新区。提案提出规划上预留发展地下空间,加强五个组团地下空间通联的发展专项规划的建议很好,下一步开展的城市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将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地下空间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轨道办:
(C)类
东轨道办函〔2018〕304号
签发人:李天海
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20180291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陈海涛、钟振强委员:
关于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291号提案《关于做好滨海湾新区地下交通空间规划的建议》收悉。根据市政府督查室的分工安排,该提案由我办主办。十分感谢对我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TOD开发工作的关心和关注!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连接广州地铁4号线
市轨道交通2号线的功能定位为市域快线并规划与深圳对接,没有规划预留向西延伸对接广州南沙的相关规划,且在线路运营上也难以实施。根据我市多次与广州对接情况,广州地铁22号线拟规划向东延伸对接滨海湾新区,考虑广州地铁22号线设计时速为160km/h,在我市境内设站数量会较少。市规划局正在组织编制《东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线网规划》),规划新增轨道10号线(暂定名)经威远岛与广州地铁4号线、22号线衔接,具体衔接方式需待两市深化研究后才能确定。《线网规划》目前为中间成果,下一步需上报市政府审议、公示,再报省住建厅技术审查,通过技术审查后再正式报市政府审批。
二、关于滨海湾新区交通枢纽功能专项规划
《东莞滨海湾新区概念规划》中提出通过“强枢纽、密联系、加密度、多通道、疏港口、塑特色”,构建“集聚辐射”的综合交通体系,将滨海湾站打造为2高1轨3地铁的枢纽地区。滨海湾新区管委会正在组织开展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等工作,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滨海湾新区。在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发展目标、规模与空间布局;在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中,将深化研究轨道线路具体走向和站点设置。
三、关于滨海湾新区地下空间发展专项规划
关于规划上预留发展地下空间,加强滨海湾新区五个组团地下空间通联的发展专项规划,预留五个组团的地下连廊组合通道或地铁网络的建议。目前在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中未开展地下空间相关专项规划。待滨海湾新区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明确后,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工作安排,再另行开展相关地下空间专项规划。
交通局:
市轨道办:
市政府督查室转来陈海涛委员在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做好滨海湾新区地下交通空间规划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根据我局职能,提供会办意见如下:
该提案建议进一步强化滨海湾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的功能,在规划上需要预留地下发展空间,我局非常赞同该建议,滨海湾新区是我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创走廊等战略的前沿阵地,是引领我市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交通基础设施是片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滨海湾新区交通规划上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结合我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交通规划定位,进一步强化我市在大湾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构建轨道交通、地面交通、港口航运等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我市在大湾区中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我市土地开发强度已接近47%,用地增量空间极少,因此轨道交通建设应走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滨海湾新区土地资源非常宝贵,在新区总体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充分预留地下交通发展空间,为打造交通枢纽地位提供强有力支撑。
特此回复
滨海湾新区:
滨海湾函〔2018〕170号
关于对东莞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
第20180291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TOD轨道办:
《关于做好滨海湾新区地下交通空间规划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我委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一、《东莞市滨海湾新区概念规划》中提出,打造“大功能、大枢纽、大交通”的湾区协同战略,共建“轨道上的珠三角”,通过“强枢纽、密联系、加密度、多通道、疏港口、塑特色”,融入环湾轨道快线,构建“集聚辐射”的综合交通体系,将滨海湾站打造为2高1轨3地铁的枢纽地区。其中,规划通过新增轨道10号线,预留与广州地铁22号线对接,连接广州南沙客运港站。
二、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们今年启动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包含市政、综合交通、防洪排涝、绿地系统和近期建设为一体的系列规划。目前,各项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和强化滨海湾站的轨道交通枢纽地位,建议形成集国铁、城际、地铁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三、提案中提出规划上预留发展地下空间,加强五个组团地下空间通联的发展专项规划。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统筹安排滨海湾新区资源,相关建议我们将在城市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将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地下空间等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此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