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精神卫生工作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仍属高危行业。据统计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即使身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东莞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大多数人包括医护人员对该行业了解不够,兴趣不浓;其次,该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及工作环境不理想导致应届医学毕业生不愿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第三,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待遇较差,并且在工作中较难像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具体分析如下:
1、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数量在升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疾病的重视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精神心理科门诊量、住院量迅猛增长。人们对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接纳有所改善,门诊量在逐渐提升。就综合医院中的三甲医院的门诊医生中,精神心理科的每月门诊量将近有1500人次。
2、 精神心理科人才稀少
虽然病患在不断增长,但精神科医生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加,很多老专家至今还奋战在一线,上午门诊时常持续到下午1点仍未下班吃上午饭。据统计,我国注册精神科医师有2.05万人,护士3万人,平均每10万人有1.5名精神科医生、2.2名护士,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名精神科医生、13名护士。全国有1亿多精神障碍者,其中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医患比例高达1∶840。精神心理科医护人员缺乏问题,已经十分严峻。而据2017年12月25日“南方都市”报的“东莞全市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 影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报道:相对于东莞800多万常住人口的需求来说。按照“2020年前每10万人口精神科医师不低于3.8人”的标准,东莞目前注册的精神科医师只有66人,缺口高达247人。人才严重不足,也影响了全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开展。
3、精神心理科患者普遍存在较大的攻击性,从医人员避而不及
精神心理科医护人员受到患者的语言攻击已“见惯不惯”,人身攻击也时有发生。男性患者突然发病,对着病房门又打又踹,看到医护人员就骂,时有发生。曾有一名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情绪失控,二话没说,拿起旁边的热水杯,就将滚烫的开水泼向自己,前胸立刻被烫出一片水泡。据统计,我国1600万重症精神障碍患者中,有10%的人员有暴力倾向。精神科医生被打致伤甚至死亡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几乎每位专业医护人员都遭遇过患者的辱骂和人身攻击。
4、社会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存在偏见,对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亦不认可
有研究表明,一般公众广泛拥有对精神疾病的耻辱感。大部分人不愿与精神障碍的患者交往。国内调查研究发现,患者自身对精神疾病存在消极应对的态度,家属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贡献也不乐观,社会对精神疾病及患者的态度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样,精神心理科医生被认为是精神病医生,世人听到是精神科医生都会有些偏见。觉得经常和精神病人打交道,也会变成精神病。曾有个精神科医生说,精神科医生不像其他疾病的医生那样可以对外彰显自己的医术,很多患者治愈出院后,在外面见到自己的主治医生都不愿打招呼,因为会被别人发现自己得过精神疾病,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
5、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收入普遍微薄
由于精神心理疾病属于慢性疾病,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手段不是耗时耗力就是检查费用过低,所以在医院以绩效发放工资时,精神心理科总是排在最后。一位不愿具名的年轻大夫坦言,精神心理科医生的收入仅为外科和内科收入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较明显影响科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病人不但自己劳动能力下降,甚至失去劳动能力,连家属的工作也受到影响,所以精神心理疾病是弱势群体,疾病的承受能力有限,所以精神心理科在收费上有很多的制约,这也是导致精神科医务人员待遇低的又一个突出原因。
建 议:
为解决我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不足问题,特此提议:提高精神心理专业医护人员待遇(与其它兄弟城市持平或稍高),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各级领导对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以便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奔赴我市的精神卫生临床一线,更好的做好精神疾病防治的三级联防工作,更好的管理好本市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更好的为社会秩序做贡献。
1、提高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包括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等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心理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等心理卫生服务机构给予特殊岗位津贴,调动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重视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患者,以便吸纳高尖端人才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精神心理科医护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2、多开展精神心理疾病研讨会,提高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提高其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
精神心理疾病的致病因素是多元的,加强精神心理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有开设精神心理科的医院定期开展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业务学习,并加强各医院之间的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的诊疗技术,特别是在综合医院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诊疗水平,作为精神疾病三级联防承上启下的支点,使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有成就感。
3、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另一方面,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