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至6月份,东莞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63起,死亡133人,受伤31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8.29%、6.55%和10.34%。从行业情况来看,工矿企业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上半年全市工矿企业事故总量同比上升了19.57%,且事故发生行业较为集中,建筑施工、工商贸及轻工行业事故占比较大。事故类型较为集中,高空坠落事故频繁发生,触电事故呈多发态势,物体打击事故未有效遏止,今年1至8月份,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事故分别占比44.71%、12.94%、9.41%,三者合计占比67.05%。
当前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存在问题:
(一)企业本职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一是职业病防治方面,我市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体量巨大,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多、行业分布广,尤其是规模以下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无法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二是粉尘涉爆防治方面,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多起粉尘爆炸事故,且造成的事故损失较大。我市五金、家具、塑胶等粉尘涉爆行业企业众多,而目前大量企业仍未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设置除尘系统,粉尘涉爆防治工作难度较大,一旦发生粉尘爆炸事故,后果十分严重。
(二)安全生产培训模式有待创新。我市在安全生产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关职能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内部安全生产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传统的安全生产培训模式质量不高、效果欠佳,难以达到深度提升参训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目的。我市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类事故多发频发,主要是由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生产培训不到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等因素导致的,亟需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培训模式,以提高安全生产培训质效。
(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能力有限。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但专业化水平仍不够高。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和分租厂区的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才负责专门管理,才能有效抵御生产安全事故风险。
建 议:
一、科技强安,助力生产经营单位提升本质安全建设水平
2015年,全省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建议从本质安全着手,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科技强安的实施意见》。一是加强政策导向。通过税收减免、返还的方式支持生产经营单位引进符合本质安全要求的先进设备,在社保缴纳、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科技强安企业政策上的优待。二是建立奖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在限定时间内主动升级改造机械设备,安装除尘泄爆装置,及提高生产工艺科技含量的一批生产经营单位,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引导工伤事故频发及粉尘涉爆、职业病危害突出的生产经营单位切实提升本质安全建设水平。树立一批科技强安典型示范企业,形成引领带动作用,促使全市各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保障安全生产领域事故预防、职业病危害防治能力。
二、培训促安,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推广“体验式”安全生产培训。将行政处罚罚款中返还给执法部门的款项作为安全生产培训经费,不足部分由政府提供专项经费,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定期组织本部门所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到专业的培训机构参加“体验式”安全生产培训。同时,督促生产经营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参加“体验式”安全生产培训。让参训学员在模拟或真实环境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的情景,通过“听”、“看”、“研”、“练”,再结合学员的体验感受,将安全技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员形成对安全的深切认识,掌握相关的技能,具备相应的能力,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三、人才兴安,强化生产经营单位防范生产安全事故能力
推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重点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专业化安全生产管理人才队伍。一是由市镇两级财政提供专项经费,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聘请注册安全工程师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各相关部门配备至少一名注册安全工程师。二是鼓励和引导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及其他重点行业及分租厂区的生产经营单位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提高生产经营单位排查消除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和防范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提案者: 厚街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