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水环境治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据相关统计信息显示,我市受监测的371公里河流中,有246公里河水为五类或劣五类水,70%的河流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寒溪河水质基本上都是劣五类;内河涌相当部分为黑臭水体,9座主要水库水质介于四类至劣五类之间。为此,东莞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作为实施“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战略的十大行动计划之一,并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作为水污染治理的首战重点,以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的形式,提出2017年新建成5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的目标任务。为了推进全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环保及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议,统筹推动各项治污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建截污管网630公里(规划555公里+镇街自建80公里),年底有望超过700公里。虽然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度相对滞后、规划选址困难、项目审批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截污次支管网项目建设工作推进迟滞、工程建设效率不高。为此,我市应从重视规划引领,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资金保障等方面入手,全市统筹加快推动截污次支管网建设。
建 议:
一是科学规划截污管网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入河排污口调查工作,以水乡经济区河网区、东引运河-寒溪河、石马河、茅洲河入河排污口排查为突破口,尽快完成对全市入河排污口的全面排查工作。建立排污口档案和数据库,形成技术总结报告和排污口及污水管线分布图,为科学规划截污管网,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依据。全面推广黄江镇“编织”截污“毛细血管”的经验做法,推动我市各镇街(园区)成立尾水接驳工作小组,深入辖区内企业彻底摸排,推动企业预留尾水接驳口,并做好登记监督工作,确保截污管道与企业尾水实现网与点对接,彻底解决好截污与处理间“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分区域、分时期合理规划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尤其是要加强与考核断面关联度高的区域的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提高管网覆盖率,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实现最大化减排,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全面加快管网建设进度。虽然2017年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工作已圆满完成,但是要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8年年底前新建截污管网不少于1800公里,争取新建管网达到2500公里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市应全面强化截污次支管网建设的市级统筹,根据管网建设的目标要求,精准评估分析,明确提出需要立项的工程项目及需要采取的具体工作举措,再将任务细化下达各镇街(园区)各相关单位具体实施。按照任务目标,建立总目标下各镇街(园区)的目标集成及分解体系,分解对应到各镇街(园区)要完成的目标,镇街(园区)根据市里各项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工作任务。同时,要明确每一项工作完成的时间阶段,强化镇街(园区)工作的计划性,让督导考核有针对性,确保截污次支管网建设的连续性。要全面从严督导考核,每年对各级各相关部门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对于因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当建设目标不能如期完成的,要坚决追究责任。
三是简化截污管网工程行政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市污水设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作用,组织我市环保、水务、国土、规划、财政、发改等职能部门全面系统梳理截污次支管网工程行政审批的各项约束性条件,细化工作指引,对截污管网的可研、立项、土地预审、财审、环评、水保、路证、规划许可、初步设计审查、开工许可等环节列出详细的资料清单及工作指引,以提高各阶段工作的办事效率。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探索项目整体打包立项,采取一次招标以简化流程,并进行服务采购,推动多个审批流程并联,实现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截污管网建设经验学习,根据东莞实际情况制定优化审批流程的方案。同时,要加强对镇街(园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使其全面清楚地掌握前期手续办理各项要求,推动项目尽快立项。
四是强化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资金保障。设立用好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开展并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方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创新投融资模式,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探索推进PPP、EPC等模式,构建有系统规划、有政府财政支持、有社会资本参与、有市场主体投资运营及管理、有项目投资综合回报模式的投融资体系。要加快推进厂网一体化进程、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尽可能地将厂网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合并,进一步提升截污治污效能,减少建设运营综合成本,盘活管网沉淀资产,提高融资建设能力,降低污水处理税费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节约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