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毗邻港澳,供排水格局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东引运河、寒溪河、石马河、茅洲河流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付出了水资源大量消耗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水质长期无法达标,处于严重污染的状况,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流经东莞东江干流水质情况还稍好,但全市范围内还存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内河涌,受到潮汐影响,对东莞市水质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一、东莞市内河涌污染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污染物大量排入河内、河道淤积堵塞、水流不畅、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东莞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大部分内河涌黑臭现象普遍,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影响,破坏了城市环境。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垫面硬化,不透水地面大幅增加,沿线原有耕地、洼地及鱼塘大量被填,下渗量减少,径流量增加,加剧了城市内涝。
二、内河涌整治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河道用地被占,治理空间狭窄。我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人口密集,用地有限,多数地方都出现挤占河道的现象,有些房屋的基础挡墙直接就建在河边,兼顾堤岸的作用,污水直接排入到河中。这直接导致了河道水面的快速减少以及降低了河道行洪的能力,造成后期截污管网无空间布设,难以收集污水。
(二)存在偷排现场,源头监控不严。内河涌整治关键是要控制污染源,但目前还存在偷排乱排的现象,特别是工业污染源,一次偷排就可以对河涌的生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需要长时间才能恢复。
(三)治理手段繁多,缺乏技术规范。近年来,我国大面积进行河道治理,水环境整治,各种新兴的治理技术层出不穷,但都没有形成相关的技术规范,加上镇街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和经验,难以找到合适的治理方法。
(四)缺乏资金支持,影响实施进度。重污染河涌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性工程,资金投入巨大,目前的政策是由各镇街全部自行负责,各镇街基于财政压力,对内河涌治理积极性不高,影响全市治理进度。
建 议:
(一)加强源头监控,确保河道治理空间。建议市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控偷排乱排,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源。同时建议市里出台相关政策,针对沿河已建房屋占用河道位置导致无空间布设截污管网的情况提出工作指导方案,确保能收集相关污水。
(二)推广适宜技术,保障长效大步前进。建议由市牵头加大“科学治污”的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国内外先进治污技术在我市河涌整治中的应用,积极引入水污染治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团队及科研院校参与我市治污科学技术攻关和技术实际应用工作,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优化技术工艺,强化污染物消减能力,为全市治污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强化资金引导,统筹布局稳步推进。
强化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强化市镇两级资金统筹,在扶持方式、扶持方向、扶持对象等方面相互支撑、合理衔接,充分发挥合力。科学安排治污工程资金,优先保障并重点扶持有利于提升内河涌水环境质量的重大项目。建议参考截污次支管网的资金投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