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滨海湾新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在原长安新区基础上扩大新区范围,并推动滨海湾新区申报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平台。
滨海湾新区紧邻广州南沙新区和深圳大空港地区等重点平台,由长安镇西南部的交椅湾和虎门镇西南部的沙角半岛、威远岛组成,东至茅洲河,西至威远岛与沙田镇交界处,北至沿江高速,南至珠江口,规划面积83.2平方公里,其中现状陆域面积51.8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后陆域面积60.3平方公里。
按照《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东莞将以“分区统筹,抱团发展;设施先行,强心育极;联系广深,对接湾区”的策略引导未来城市空间调整和参与区域竞合,着力构建“一中心四组团”(中心组团、西北组团、西南组图、东北组团、东南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并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虎门-长安-长安新区三个城市核心,同时构建多个组团中心。厚街与沙田、虎门、长安、长安新区、虎门港将共同形成西南组团沿海经济区,定位为滨海新城,重点对接深圳前海、西部空港与广州南沙地区,以发展临港现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打造沿海发展轴,成为东莞临海发展的新区域、珠江口湾区的重要支点。
滨海湾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位置”,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毗邻港澳,连接穗深,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连片且尚未开发,周边有成熟的工业体系支撑,有自贸区,是滨海片区先行区和片区中心,更是东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区。在实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新区承担着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把握世界最新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打造为大湾区新的兴奋点和增长极,构建开放型经济引领发展新高地,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初步明确发展定位是国际滨海湾区新城、现代开放创新都市,功能定位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先导区、东莞开放型经济引领区,产业定位是新兴产业孵化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高端智造创新中心,重点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建 议:
1、规划要符合滨海湾新区实际。规划一定要突出滨海湾新区的特点,不照搬城市规划方法,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滨海湾新区自然禀赋资源,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充分考虑的区域优势,本着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确保滨海湾新区规划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彰显特色。
2、注重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融合。在组织编制规划时,一定要与其他部门做好衔接,做好与周边镇街规划的融合,统筹考虑好建筑布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因素。
3、完善滨海片区的路网系统,强化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滨海片区一体化发展。实现镇区之间主干道、快速路的无缝衔接。保证滨海湾新区与周边四镇的快捷联系,加快镇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以厚街为例,与虎门对接的沿河路和厚虎路对于打通穗莞深厚街站与虎门高铁片区南北向交通,快速疏解轨道交通,打通虎门西部片区与莞番高速联接通道,快速疏解莞番高速交通意义重大;与沙田对接几条道路对于打通东莞港东西向出港通道,快速疏解出港交通意义重大。
4、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公众参与规划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的要求。公众参与可以保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了解公众要求,使规划设计有实现的基础。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