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东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实现“四连冠”,这是东莞各级领导和居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东莞市民的大幸事。但是,目前我市一些镇(街)仍存在着卫生死角或卫生状况亟待整治的问题。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最直接表现,搞好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对于维护城市市容、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建设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非户籍人口达640万,大多数分布在各镇(街)工厂及服务性行业里。人口的区域性密集及居住特点,决定了镇(街)生产、生活的人们各种行为的存在。同时,客观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镇(街)环境卫生的改善。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归属感,居住地频频改变,没有爱护环境卫生意识,常年养成的不良陋习一时难以扭转,生活垃圾随手乱扔,脏水、污水随意倾倒。
2、镇街工业区集中的地方,一般都有比较集中的早餐点和夜宵摊档。在为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环境卫生隐患。如塑料袋、包装纸、竹签、饮料瓶、面巾纸等被任意丢弃,一些路面被油污熏的黑黑的,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3、部分垃圾中转站的设置、建造缺乏合理性。据了解,我市许多镇(街)垃圾中转站经过多年使用已完全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敞开式、半封闭式的中转站导致一些垃圾直接暴露在外,既影响美观,又散发恶臭。
4、垃圾分类未能有效落实,厨余垃圾与其它生活垃圾没有有效分离。某些街道或居民小区普遍的做法是,在某一路段摆一排垃圾桶,居民和清洁工把垃圾倒入其中,往往没有盖上盖子,导致一些垃圾被风吹出来,臭气扩散,蝇蚊乱飞。
建 议:
1、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使居民增强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小区物业或其他管理部门可定期上门指导或发宣传手册,使垃圾分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逐渐成为每个居民的习惯和切实的行动。
2、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设计图文并用的垃圾桶标示,达到清晰指引的效果。垃圾桶的标识目的是指引垃圾投放者正确投放垃圾,以便于分类回收、利用。建议使用容易辨识的图文代替模糊不清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标示。与此同时,根据使用场所的需求,调整垃圾桶的容量,配备合适大小的垃圾桶,以免出现长期性的垃圾外溢现象。
3、针对早餐和夜宵摊位垃圾乱丢的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对摊主们做相应工作,要求每个摊点摆放适量的垃圾桶,让食客们将垃圾丢入桶内,不能随意丢在地上,更不能丢在摊点旁边下水道内。有些摊点旁边的下水道经常散发臭气,也是里面丢了食物残渣所致。收摊时将垃圾统一倒入垃圾集中点,确保塑料袋不会飞出来。对于残留在地上的污渍,建议定期洗涤,洗涤的污水做合理处置。
4、营造全民参与爱国卫生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加大对卫生死角的监督和清理,由卫生、环卫、城管等部门成立联合监督组督促某些卫生死角的整改,认真查清卫生死角产生的原因,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不定期地举行爱国主义卫生大检查活动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志愿者开展“环保我先行”的环保徒步活动,在广场、公园等人流较多的地方,向人们宣传环保理念,派发宣传单。充分发挥社区参与卫生管理的职能,针对某些卫生死角邀请业主一起参与清理,让他们真正树立环保意识,成为维护城市卫生环境的主人。
提案者: 卢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