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集约、节约使用城市建设用地,兼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改善城市环境,目前我市正积极开展“三旧”改造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新增建设用地建设的项目还是“三旧”改造的项目,不论是在城市中心区的项目还是城市边缘地带的项目,教育设施用地的生均标准全部采用“一刀切”,这样必然会增加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的面积,浪费土地使用效益,而且还导致有些改造项目因标准问题而迟迟未能实施。

  一、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规模大,学位压力凸显

  据统计,东莞市2016-2017学年的在校学生规模为142.4万,超过珠海市户籍人口(130万左右)。根据标准班均学生数来测算,幼儿园的现状学位紧张,饱和度为106.7%;小学的现状学位有一定压力(按莞标,饱和程度96%;按国标,饱和程度为106.7%);初中、高中阶段的现状学位基本合理,详见表1。

  同时,近年来一系列社会政策发生变化,如,东莞放开异地中考广东全面放开异地高考,两孩生育政策在大陆的全面实施,预期未来将给东莞市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位供给带来严峻的挑战,初中和高中的学位供给也开始面临压力问题。

  表1  2016-2017学年东莞市各阶段学校饱和程度分析

  在读学生 (人) 现状班数(个) 标准班均学生数 现状班均学生数 饱和程度       服务压力

  幼儿园  331710                    10497                            30                             32            106.7%          有压力

  小学          738686                     15441                            50(莞标)             48               96%        合理范围

  45(国标)             48             106.7%  有压力

  初中          215902                     4438                            52                             49              94.2%        合理范围

  高中           79851                     1656                            54                             49              90.7%        合理范围

  (二)非户籍学生和民办学校学生占比大,民办教育问题突出

  据统计,东莞市2016-2017学年各阶段学校总数为1599所,其中基础教育学校1575所,中职教育学校22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其中,基础教育学校的民办学校占比较高,达69.8%,将近公办学校数量的1.3倍。基础教育学校的在校生规模为136.61万人,非户籍学生的占比达78%,其中小学非户籍学生的占比更是高达84%,详见表2。

  同时,东莞市在财政投入、教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以户籍学生、公办学校为主,缺乏对非户籍学生、民办学校学生的关注。尤其是民办学校的校舍质量较差,一般是旧工厂、撤并后的公办学校旧址等。

  表2 2016-2017学年东莞市各阶段学校公民办比例及学生构成

  教育类型 学校数量(所) 在校生规模(万人)

  总数 公办占比(%) 民办占比(%) 总数 户籍生占比(%) 非户籍生占比(%)

  基础教育 幼儿园 1016 19.5 80.5 33.17 20.3 79.7

  小学 328 63.1 36.9 73.87 16.0 84.0

  初中 191 24.1 75.9 21.59 28.0 72.0

  高中 40 62.5 37.5 7.99 68.0 32.0

  总计 1575 30.2 69.8 136.61 22.0 78.0

  (三)学校规划规模富余,但实施率不高

  东莞市的学校规划规模基本足够,略有富余。但是,由于标准偏高,用地短缺,街道就把学校放在村庄、工厂等地块,基本不具备实施的可能,详见表3。而且中心城区的大部分片区幼儿园建设滞后于居住区建设,多数滞后达50%以上;大部分片区小学建设滞后于居住区建设,且滞后较为严重;初中建设程度均滞后20%左右。

  表3 中心城区规划选址可实施情况

  类型    数量(所) 规划用地面积(公顷)   可实施        可实施率  合计  已建设   易实施(空地)

  幼儿园 194               68                        91 所           46 所    45 所     47%

  小学          92                248                       124 公顷  95 公顷    29 公顷    50%

  初中          39               211                       30 公顷 112 公顷   18 公顷     62%

  综上,面对东莞市学位现状紧缺,规划规模富余,但由于现有教育设施用地标准太高,造成目前大量“三旧”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

  二、东莞市教育设施用地指标分析

  据测算,假设要解决2万人的居住区的小学学位需求,广州需用地为1.9公顷,北京需用地为1.1公顷,深圳需用地为0.9公顷,而东莞的用地量是最高的,最少需要4.0公顷。主要是因为东莞市教育设施指标偏高的问题,即生均用地指标和学生千人指标,为满足此标准,“三旧”改造的“留一”大部分用于教育设施用地 ,由此制约居住用地容积率的提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形成一定障碍。

  1. 生均用地指标

  目前,东莞市的生均用地指标为:幼儿园10m2/座,小学18 m2/座,初中20m2/座,普通高中22m2/座。东莞、广州和佛山基本以省标为依据,但东莞一刀切全部采用了省标一般地区标准(高标),导致整体标准比广州、佛山、深圳的高。

  生均用地指标偏高,造成东莞教育设施用地的浪费。教育规划用地若按照广州、深圳的标准,可以腾挪出250-400公顷的用地。

  2. 学生千人指标

  目前,东莞市的学生千人指标为:幼儿园60座/千人,小学110座/千人,初中50座/千人,普通高中40座/千人,比周边城市高出将近一倍。

  据现状统计,东莞市无论按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计算,莞标的千人指标均远高于现状水平,约为现状的1.5倍。

  目前,东莞城市开发强度已超过46%,仅次于深圳,土地资源已到极限,较多镇街无新增用地可用。2015年东莞市单位建设用地产出仅为深圳、广州的28%和47%。土地的产出比偏低,集约化程度不高,急需转变增长方式,存量挖潜,提高用地产出效益,实现土地集约倍增。

  
建    议:
  一、修改教育设施用地标准
  1. 合理调整千人指标
  2. 分区设置生均用地指标
  二、编制教育专项规划
  基于长远的用地预留和近期的实施安排,加快编制教育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充分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编制教育专项规划。按标准足额预留教育设施用地,明确建设用地安排,确定分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及空间分布,保证教育设施发展的空间资源。
  三、实施建设一批学校
  通过区域统筹等方式,综合考虑解决未达配建要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小规模居住区适龄儿童的入园入学需求。通过置换和拆并整合等方式,结合城区“三旧”改造和区域用地功能调整,确保老城区教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规定标准。完善教育设施捆绑机制,推进教育设施与新建开发项目同步落实。
  

提案者: 黄蔚然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