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据从2015年至今共33个月的监测,全国十大交通拥堵加剧的城市中,东莞排第8位;全国百城拥堵排行榜,东莞则居第52位。
随机调研的很多车主都表示,今年花在堵车上的“冤枉时间”更多了。监测数据显示,在上午8时至10时、下午3时至晚上7时的交通高峰时段里,2017年第二季度平均行车时速是31.71公里,第三季度则下降到29.75公里,全天平均行车时速只有33.37公里,“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为1.661。
造成交通拥堵的主因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功能、产业过度集中,使得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异常巨大;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汽车保有量不断快速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区工作、在市郊居住的生活模式,也是导致早晚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与新城区、市郊之间潮汐式拥堵频现的重要原因。其他因素还有,例如部分机动车司机不守交通秩序,抢道、穿插、违章,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乱穿行;部分路段路口红绿灯设置不科学合理,导致车辆通行缓慢;一些施工单位长期或非法占用车道,挤压了通行空间。
建 议:
一、试点“潮汐车道”管理模式。依据交通流量监测数据,研究对一些有条件的重点路段实行“潮汐车道”法,即是早高峰进城车辆较多的时段,采取可变车道的方式,通过控制车道指示灯的方向变化来改变车道原行驶方向,增加进城方向的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而在晚高峰出城车辆较多的时段,则依此法增加出城方向车道数,减少进城方向车道数。这是一种通过实时调整车道数。提高车道使用效率的有效缓解交通压力、疏导拥堵的新探索。
“潮汐车道”的实行,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交通发展的潮流趋势,在交通法规层面,要加以大力宣传,促进市民认知和适应;操作层面,则需要融入科技手段,使车流量数据统计、实时监测、交通信号灯、智能栏杆等方面实现智能控制运作,快速调整早晚高峰路口车道布置,形成一个高效的潮汐车道自动化指挥系统。
二、合理规划道路,进一步优化道路建设。交通部门与城建规划部门紧密协作,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匹配合理的完善城市路网。在加强主干道建设的同时,重视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加快推进支路网微循环建设;加快市区断头路和“瓶颈”路建设,优化连接线,增加通行能力,减轻拥堵状况;加速建设市区道路中的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部分路段改成主干路,取消中间固定式隔离带,设置潮汐车道,可以大大提高机动车通行速度,增加通行能力,也可作为城市救援、医疗急救通道使用。
三、结合道路改造,解决交通分流问题,争取通行效率最大化。新建或改造道路时,在一些重要路段的主干道路口逐步将扁平交通变为立体交通,缩短机动车等待时间,提升路口通行效率;尽量减少路面突然变窄,引导车辆提前计划,减少插队、变道等增加路堵的负面因素和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在一些路段设立单行线和分隔栏,禁止随意左转、掉头;一些交叉、转变路口比较多的路段设立单行线,以局部的限制来保障全局的畅通;在行人和非机动车过马路的路口附近多修建一些过街天桥。
四、合理调整不同道路时速、红绿灯时间,增设电子警察,对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进一步优化与改造,实时发布交通信息,合理配比交通管理资源;依据监测数据,科学设定各等级道路通行时速;科学合理配置部分路段、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协调好各个方向通行的车流量,避免部分车辆等候时间过长;提高对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适时开展交通秩序违章整治活动;交通电台在早晚高峰时段增加市区交通信息播放;在重要路口设置电子屏幕,及时公布道路交通信息。
五、加大力度发展与优化公共交通。多开通居住地、办公地和地铁站之间的“串联”公交线路,增加公共交通早晚高峰期的发车密度,提高公交专用车道的利用率和运输能力,这将会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作为通勤首选,会使交通压力进一步缓解。
提案者: 钟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