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统计,我市共有中共党史主题革命遗址159处,其中大岭山、莞城、大朗、厚街、东城、清溪、高埗、长安、虎门拥有数量较多,也较为集中,此外,还有进步人士遗址、国民党及其他武装团体抗战遗址和收录日军侵华罪行遗址等23处其他革命遗址。
保护利用红色革命遗址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广东不但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也是红色革命历史存期完整、内容丰富、意义突出的红色资源大省。东莞则是打响“广东陆上抗日第一枪”所在地以及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地,红色资源丰富,革命遗址也较为集中。
从目前看,东莞红色革命遗址保护还存在几个弊端,一是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不强。一些镇街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对革命遗址没有很好地开发管理,甚至存在人为破坏等现象;一些位置偏僻的革命遗址长期得不到关注,存在坍塌损毁等现象;有的革命遗址没有专人管护,处于脏乱差状态;还有的在城市建设中遭受破坏,恢复困难。二是利用革命遗址开展宣传教育不够。目前东莞绝大部分重要革命机构旧址和革命领导人故居未曾开放,许多旧址门前没有显著标志。有的革命遗址虽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党史教育场馆存在少、小、散的情况。目前东莞建成的党史纪念场馆除一小部分为市属外,其他主要分散于各镇街,由当地进行维护和管理,不少纪念场馆面临人手缺乏、经费缺少、意识缺位、制度缺失的现状。大部分场馆规模较小,缺少一个综合性的、能全面反映我市中共党组织九十多年来伟大成就的党史纪念场馆。四是对红色旅游的发展重视不够。东莞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具有丰富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市旅游业本身发展比较滞后,缺少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景区,同时对发展红色旅游重视不够,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不足,我市红色旅游发展与我市经济地位不相匹配。
建 议:
一是摸清家底,建档立册。由宣传部牵头、旅游局、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市属博物馆专业力量,开展全市红色革命遗址普查,彻底摸清我市红色革命遗址保存状况、保护管理现状,为每处红色革命遗址建档立册。
二是加强保养修缮,提升红色革命文物完好率。制定和开展红色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作用,加大扶持力度,调动镇街(园区)、村(社区)积极性,实施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解决和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我市红色革命文物的完好率。
三是加强宣传展示,提升红色革命文物公众知晓率。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强全市红色革命文物的宣传展示,提升知名度和知晓率。深入挖掘东莞红色革命题材,依托红色革命文物建筑,整合红色革命文物藏品,策划举办红色革命主题陈列展览,开展红色革命主题教育,讲好东莞红色革命故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以中华传统节日及重要纪念日为契机,依托红色革命遗址,精心设计各类活动,通过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片、唱红色歌曲,开发拓展“走进中国近代史”、“重走东纵路”、“东纵小战士”、“港九小英雄”等红色研学路线和寓教于乐的参与项目,开展瞻仰史迹、缅怀先烈等体验活动,增强红色革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是加强活化利用,打造红色革命文化品牌。依托东莞作为华南抗日根据地的资源优势,加强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革命纪念场馆的软硬件建设,打造红色精品展览,完善展示服务设施,提高我市红色革命文化宣传阵地的服务水平。动员鼓励各相关镇街和文博单位对让红色革命文物活起来、用起来进行差别化探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大岭山森林公园、武警训练基地及客家民俗资源,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扶贫开发、革命文化熏陶与民俗体验、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军事拓展和生态民俗休闲产业,打造华南抗日根据地红色革命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