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东莞早期的城市建设模式大多是以“摊大饼”方式扩展,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即以传统的平面式、外延式用地布局为主,加上各镇村行政分割而无序开发等原因,在土地开发规划方面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对土地的利用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东莞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比较低、土地呈分割碎化状态、城市功能设施低端、产业结构布局低端、利用效益低下、容量低下、不生态不环保等现象。
时至今日,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高达46.7﹪,有些镇街甚至超过50﹪。由于土地资源储量有限,后备土地资源严重紧缺和萎缩,土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加上土地破碎化程度偏大,使得东莞未来的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更多优质项目、重大项目、高端产业项目正面临无地可用、发展空间受制的巨大挑战。
如何通过更好的整合土地资源,创新土地利用发展模式,以再造城市发展新空间,是破解东莞未来招商用地困境、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 议:
一、加强全市土地统筹力度,构建科学用地机制,提升土地集约水平。通过统一收储、流转、整合、置换、包租等措施,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积极推进用地整治,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加强土地监督、检查保护和执法管理,科学规划用地结构、布局,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粗放型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利用模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益、质量、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以满足招商发展需求。
二、以招商需要、效益提高、生态建设为原则,完善供地机制, 创新原有的土地供给模式,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益利用。建立用地综合评价机制,创新产业用地目录,提高投资强度、产值、税收、生态环保等用地准入标准;根据市场配置原则,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实行有偿使用,对科技含量高、税收高、产品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和高端产业的项目实行差别化地价和分期供地,对污染较大、效益低下、落后项目用地原则上不批地,对项目不落实的收回用地指标重新调配;用“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方式向试点企业灵活供应产业用地;在项目选址和用地上,科学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节奏,变用地“要多少给多少”为“给多少用多少”。
三、根据未来招商产业布局、项目配置、城市建设的需要,推动以大工业园区、生态园等为主的用地模式。通过拆建整治、土地收购、空间腾挪、区域统筹、产业集聚等方式整合建设用地,以打造连片土地建设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生态园区,并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产业向功能区集中经营;整合破败落后、效益低下、零星建设、布局不合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土地,形成连片可开发的大地块,并对重大项目及周边地区的土地统筹整合,逐步形成规模成片的空间格局,拓宽重大和优质项目承接平台,有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
四、建立旧地改造常态化机制,加强旧地资源科学改造整合力度,创新旧地利用模式,打造未来招商发展用地的重大平台。例如对旧工业区、旧厂房的拆除连片、重新设计装修改造成高档工业园区,旧城区打造成大型商贸区,废弃地通过生态修复打造特色旅游区、现代农业园区;加大连片组团式整合的力度,将零星地集成大块地、大块地并成连片地、甚至小型旧园区连成大园区,引入高技术、高效益的项目。
五、推行政府与村集体合作模式。根据全市招商项目、产业布局、城市建设需要,由市政府一级部门统一规划和建设,建立均衡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的土地整合模式,由政府规划设计甚至出钱,村集体出地,并引入了社会资本,实现“单一主资、多方共赢、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在保持用地权属不变的基础上,将小面积地集中成片进行“二次”开发,开展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和产业社区建设,并划定工业用地红线,严格限制红线内工业用地转换为非工业用地,为招商、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