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东莞与香港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贸相通,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进入新时代,大湾区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香港向内发展的旺盛需求、东莞经济转型的强大冲动,都给两地深化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以推动产业转型为出发点,打造莞港两地青年创业创新平台,可以成为深化两地合作的突破口。市政府应该抢抓机遇,结合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加以引导和鼓励,探索莞港青年联合创业创新模式,打造一批发展平台,以便充分利用两地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
  一、背景
  近年来,东莞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随着制造产业配套完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东莞逐渐从“世界工厂”向“智造之都”升级。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大潮中,香港各界也在积极求变,从政府、企业到社会组织层面,都在积极寻觅新的契合点,推动莞港合作创造新的业绩。
  港资企业以及香港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东莞制造产业配套完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强。如何利用两地合作的传统优势,加强与香港的协同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将是深化莞港合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东莞产业转型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旧厂房物业,城市更新的脚步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一批新的产业基地正在形成,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支撑。在莞港更高水平合作中,需要不断探索莞港合作新模式,将一些旧的厂房物业改造后成为创业创新载体,将一批产业基地作为港资企业转型的聚合平台,即可以打造莞港协同创新的载体、降低双方合作的成本,又可以引导城市更新往产业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二、面临的契机
  当前,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建设莞港青年创业创新基地面临如下机遇: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这必将引领香港再创新的辉煌。2017年初,国家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发展规划,把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三地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与香港的合作,可以推动东莞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中承担更高使命。
  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粤港澳区内“9+2”城市的互联互通将全方位推进,资本、人才等各种要素将更加充分地流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个几何量级的优化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脊梁”是制造,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依托香港的资本、技术崛起的制造业,在全球制造领域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香港有科技研发优势,东莞有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双方在科技和产业结合上,能找到很好的契合点。随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双方将进一步密切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二)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大机遇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提出,要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为重点,发挥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优势,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莞是全省纳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唯一一个地级市,正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加快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全面加强与香港的协同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将打造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
  东莞制造产业配套完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强,为加快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东莞全市计划开展创新产业园区、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孵化器等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港资企业以及香港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当前香港在创新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深化。如果能将香港的知识创新体系与东莞的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形成有效融合,就能充分发挥两地创新效应和辐射支撑作用。
  (三)香港向内发展的旺盛需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珠三角主动承接香港产业转移,接受现代服务业的辐射。随着珠三角经济的日益发达,连接的世界市场越来越广阔。而随着香港与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双方发展水平的驱动,香港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呈现出被“边缘化”趋势。对于香港一方来说,产生了向内发展或者说借内发展的旺盛需求。
  香港位处珠三角网络的一端,一旦流通不灵更易成为“死角”。一体化带来的虹吸效应,香港若发展稍有滞后,其人才及资金便会流失,优势亦随之转移。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本届政府有决心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以外的新兴产业,创新及科技和创意产业是具优势、有潜力的产业,既可推动经济增长,也可为青年人创造更优质的就业机会。香港高度城市化后,发展空间日趋狭小。同时,香港是一个有科研能力,没有科技产业的城市。本届港府要在科技产业上大做文章,必然重视向内拓展。
  近期,特首林郑月娥访莞时表示,特区政府会做好“促成者”的角色,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官方之间合作意愿及举措的加强,对莞港两地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是极大的利好。
  (四)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需要
  一段时期以来,香港面临制造业外移、服务业占比过高、创新乏力等一系列经济结构性问题。面对多方挑战,香港既要巩固及提升传统产业,也要尽快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受“占中”“港独”等影响,香港一些青年对未来感到“迷茫”。本届港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青年人创造更优质的就业环境。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供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对指引香港青年的发展方向、提升香港青年的就业质量有着明显帮助。莞港两地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对加强对香港年轻人的引导和国情教育、做好团结香港年轻一代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维护香港繁荣稳定。
  东莞的功能和优势在于它是创新科研成果的“实验地”,与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硅谷相比,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最大优势就是有东莞这个成果转化基地,可以使青年创业者从设想到产品的速度比硅谷快上5到10倍,而成本只是其五分之一,甚至更少。与此同时,东莞在创业创新政策上的力度不断加强。出台了《东莞市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办法》、《东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产权分割管理暂行办法》等一批新的政策,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出台《东莞市加快科技四众平台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莞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联合培优行动计划(2016—2020)》等,对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支撑。
  在东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迎来了良好机遇,各社会主体积极投身创业服务的事业,创新产业园区、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市共有38家众创空间,其中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1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5家;孵化器数量合计59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2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孵化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达到1500家,累计毕业企业505家。这种良好的基础和政策支撑,为莞港青年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东莞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提速的机遇
  目前,港资已成为东莞第一大外商投资,全市共有港资企业6485家。在东莞产业升级的热潮中,广大港资企业面临着较大转型压力。很多港资企业想转型,但不知道如何转,在观望和等待中错失良机,有步台企萎缩发展后尘的趋势。同时,我市工业保障线的划出,使得港资企业借助土地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受阻,只有产业转型一条路可走。挑战之下,转型升级的路该怎么走?如果引导得当,这种压力就会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东莞产业升级向更高质量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东莞土地开发强度已达46.8%,仅次于深圳的54.8%,在全省排名第二,远高于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全市有18个镇街开发强度在50%以上,其中莞城92%,石龙、万江已超过70%,基本达到了资源环境可承受的极限。与此同时,全市具备“三旧”改造潜力的区域面积达46-66万亩,其中本轮规划期内纳入标图建库的就有25万亩,这是我市未来土地供给的储备库、主战场,相当于15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在全市新增用地空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发展目标,就只能依靠盘活存量土地挖潜,进一步拓展新的承载空间,引进更多优质项目来保持发展动力。今年11月,东莞市城市更新局成立,城市更新进一步提速。此举有望加速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补足公共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助推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中抢占先机,更好支撑东莞未来的长远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中,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具有明显共性特征,均位于世界著名大湾区,具有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和广深科创走廊中部的东莞,缺乏创新型大学、顶尖人才、创投基金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建议莞港对标旧金山湾区,携手参与“中国硅谷”建设。包括引入香港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人才等高精尖创新资源,发挥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优势,强化对科技产业发展支撑等。具体到细节上,打造莞港青年联合创业创新模式的时机已然成熟,政府层面加以引导,必然会对促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维护两地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建    议:
  一、借力城市更新,设立莞港青年联合创业创新基地。近年来,莞城等地利用现有厂房物业的改造,大力发展文化创业产业,形成了多个以文创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在盘活闲置土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东莞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纷纷落户,城区汇聚了不少国内及港台转型升级服务资源。借力城市更新,打造莞港两地青年联合创业创新为主题的孵化基地,对促进两地青年创新创业、融合起到促进作用,也将引导城市更新向实体经济产业方向发展。
  二、借助新型产业平台,设立港资企业转型发展引导基地。在资源要素趋紧的当下,港资企业转型需要政策引导,并产生规模和集聚效应。当前,东莞一批新产业基地正在崛起,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港资企业进入产业基地,接受创新辐射,增强研发能力,找到新的发展路径,进而更好的推动原有产业的升级。
  三、借鉴东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引入香港知名高校科研资源。香港的高等院校在科研方面实力强,在国际排名前列。建议采用东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引入香港知名高校在莞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莞港青年创业创新基地的内核和香港青年接触东莞的窗口。香港高校能为东莞带来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在创业创新基地进行成果转化,同时,为基地内初创型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创新成果的在莞转化,推动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加强与香港有关科技园区合作,互设两地青年融合发展基地。一方面,向基地引入香港创新资源和管理模式,打造东莞引入国际创新资源的窗口;另一方面,增进东莞与香港创业创新方面的交流,以香港园区为窗口,开展交流和实习互动,开拓内地青年创业创新视野,尽可能的将发展视野与国际接轨。借鉴香港科学园一园三邨的发展模式,发挥东莞雄厚的制造业优势,为落户融合发展基地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产业配套。
  五、发挥资本撬动作用,探索“空间+投资”型模式。香港是金融之都,东莞民间资本实力雄厚,两地从来都不缺资金,缺的是优质项目。以两地青年联合创业创新平台空间为载体,引导两地社会资本成立“粤港青年科创投资基金”,对基地优秀项目进行扶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意、创业特质的青年人,带动基地发展,也能充分发挥两地资本在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六、引入香港创意资源,探索“创新+创意”型模式。香港的创意产业发展蓬勃,人才辈出,在不同的创意领域都有大量经典作品。创意产业不但可令香港经济多元化,同时也为香港的青年人带来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借助内地强大市场的吸引力,向莞港青年创业创新平台引入香港创意资源,可以为基地注入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创新+创意”的发展模式,共同抢抓内地创意产业发展迅猛的机遇。
  七、借鉴海峡两岸创业基地模式,探索“科创+孵化”型模式。借鉴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模式,在平台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基地青年创业团队提供注册服务、场地办公、政策资金申请、管理顾问、技术支持、创投融资、市场咨询等一条龙产业孵化服务。
  八、充分发挥统战资源,打造两地青年创业大课堂等品牌活动。目前香港莞籍乡亲约80万人,约占香港人口总数的1/10。东莞各级在莞设立同乡会机构众多,广泛联系两地社会各界。建议发挥统战资源,建立两地青年定期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两地青年创业大课堂等品牌活动,选择有潜力的合作平台打造成创新创业联合培优示范基地之一。
  九、制定专门政策,吸引港二代在莞创业创新。与台商二代相比,在莞打拼的“港商二代”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印象。在打造香港青年在莞创业创新平台的同时,还应扩大宣传推广力度,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吸引众多港二代来莞创新创业。毕竟,在创业上他们不同于父辈大部分专注于制造领域的做法,对新业态具有浓厚兴趣。
  


提案者: 张宇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