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技术先进的制造业体系,为之配套的电镀行业也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电镀工艺是制造业的基础工艺,不仅无法完全取代,而且在电子、钢铁等领域还不断有新的突破;电镀工艺也是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等工业支柱产业不可或缺的配套工艺,为我市地方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东莞纺织业现已成为华南地区和中国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创汇城市之一,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比翼齐飞的纺织产业格局,其中又以虎门服装和大朗毛织较为突出。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纺织品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关键行业。
  东莞的电镀和印染企业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进入专业环保园区生产经营,集中治污,统一管理;一种是散布在各镇街的“小、散、乱、污”企业。随着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环保的重视,以及东莞产业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要求,淘汰和转移“小、散、乱、污”电镀和印染企业的治理迫在眉睫。
  一、以典型的合法电镀和印染企业的从筹备—建设—生产为例:
  1、筹备阶段:发改立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发改、工商、税务),环评报告书编制、专家评审、环评审批(环保),二次消防设计(消防)等。
  2、建设阶段:排污许可证申报,二次消防施工、验收(消防)等。
  3、生产阶段:环保验收、应急预案备案、清洁生产审核、环保信息公开、环保信用评价、自行监测、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年度执行报告(环保),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和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并持证上岗(安监),建立职业病预防管理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卫生),剧毒化学品的监督管理(公安),企业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劳动保障)。
  以上为一家合法生产经营的电镀和印染企业,在其筹建至生产的阶段必须接受的行政审批手续,必然产生生产管理成本。
  二、以典型的“小、散、乱、污”电镀和印染企业的生产为例:
  1、无完善的环保审批手续,甚至以无牌无证的黑厂形式存在,逃避主管部门的监管,无序发展。
  2、环保设施投入不完善,技术人员配备不齐全,导致污染治理效果差甚至直接偷排,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以挂靠在有环保手续的电镀和印染企业下的方式生产(一些不规范的电镀和印染企业在各自厂房内又分租给若干小车间),流动性大且生产设施落后,导致存在大量的实际生产线和排污量与环评不符等乱象。
  4、在没有工商注册的情况下进行非法生产和经营(对外是一个企业,对内是多个独立经营主体),一旦出现经营不善或环保污染事故,因责任主体不明确,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成本(深圳曾经报道过挂靠生产的电镀车间跑路后留下大量废渣废水无人处置的案例)。
  5、生产车间隐蔽分散、规模小,政府监管难,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问题突出。
  6、经济效益水平极低,对当地政府几乎没有税收贡献。
  7、土地利用不符合《城市总规》和《控规》要求,与居民、学校等环境敏感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不足,容易引发环境投诉。
  由此可以看出合法生产经营的企业与“小、散、乱、污”的企业存在严重不公平竞争,其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及运行管理成本远远低于合法企业,导致合法的企业失去价格竞争力,经营惨淡甚至破产的案例比比皆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因此,小、散、乱、污电镀企业不仅伤害电镀、印染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影响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有损我市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有背国家依法治国的有效实施。
  只有解决电镀和印染行业间的不公平竞争,才能让社会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促进我市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建    议:
  针对淘汰和整治“小、散、乱、污”电镀和印染企业,要疏、堵结合,具体如下:
  1、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以“控制好污染总量、放宽准入、强化监管和执法”,破解因环保准入源头受控而导致“挂靠母环评”、“厂中厂”、“母子厂”乱象。
  2、同时扶持东莞已批已建的专业环保园区(已有排放总量来源,符合用地规划)的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环保园区的减排治污能力,让“小、散、乱、污”企业入园生产,通过工艺的升级改造和清洁生产措施,提高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同时,对进入园区生产的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简化环评审批、验收、应急预案备案等环保手续的程序,提高企业的入园积极性。
  3、针对因历史原因,已存在的“厂中厂”等非法小电镀和印染企业,政府各部门需加强监管和执法,同时加强普法宣传,明确要求其限期整改和完善相关手续。
  4、通过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特别是工商部门、安监部门、公安部门的信息沟通,以联合执法的形式,打击和取缔非法“小、散、乱、污”电镀和印染企业。
  


提案者: 谭炜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