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儿科医生一直紧缺,就诊高峰时医生只能加班加点。此前,东莞市人民医院就曾介绍,儿科医生每天看八九十个甚至100个病人有点吃力,高峰时可能每天要看120多个。
东莞市卫生计生局2015年统计,全市注册儿科医生仅500余人,不足全市执业医师总量的7%。全市儿科医生缺口超过三成以上,从数据上来看,东莞的儿科医疗资源不容乐观。近些年虽然东莞市政府陆续加大对儿童医疗保健资源供给的投入,但由于此前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儿童看病难的问题仍较突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一些价值不大、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的事,称之为“小儿科”。事实上,小儿科无小事,小儿科医生紧缺更不是“小儿科”。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儿科医生紧缺状况只增不减。这样一组数据,这样一种状况,怎不让人忧心忡忡?
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正如儿科医生们感慨的一样:压力和风险大,收入低,职业吸引力差,社会信任度低,经常“费力不讨好”,职业儿科这口饭不好吃,等等,归纳起来就是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待遇低”。一边是家长疾呼儿科“看病难”,对儿科医生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另一边却是日益捉襟见肘的儿科资源与儿科医生承受着的巨大压力和风险。如何解决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不容回避。
建 议:
一、建议从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环节上予以政策倾斜,鼓励增设儿科学专业,这是解决儿科医生紧缺的根本措施。
儿科医生比较追求职业成就感,本身也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水平,需要不断的培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来提高和保持其能力和价值。目前从外部大环境来说,教育部已明确将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扩大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加强儿科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是一个令人称道的良好举措。而从内部小环境来说,建议各医院应重视做好在职儿科医生的安抚和留才工作,积极做好儿科医生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工作,全方位开展儿科住院医师培训,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并支持在职医生参加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二、据有关媒体调查报道,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而儿科医生的收入只占非儿科医生的46%。儿科医生职业薪酬偏低,与其付出极不匹配,但如何提升儿科医生的薪酬,却值得好好思索。
在儿科医生薪资待遇方面, 首先,建议由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牵头,市人社局配合来做, 结合各医疗机构儿科业务发展情况,对儿科医护人员给予薪资待遇倾斜。
其次,在以药养医体制下,儿科是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儿童用药剂量少,按照疗程,一般10个至15个孩子的用药量,才相当于1个成人的用药量。换而言之,相对于其他科室,儿科的“吸金能力”不足。现在的问题在于有些医院“向钱看”,创收压倒一切,在碰到儿科医生紧缺时,往往会在加薪之后接着又以提高诊疗费用来进行调剂,这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不应为了解决薪酬问题而将全部主意打在孩子(患者)身上。创收能力相对的强与弱,几乎存在于所有行业,这就需要医院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调节机制,这种内部的问题还是由内部调节,而不能求诸于外。应针对各个科室的不同情况,在兼顾公平和效益的前提下,确定不同考核标准,多制定一些儿科岗位激励奖励措施,解决儿科医生薪酬低的问题必须从内部调节入手,不能磨刀霍霍向孩子。
三、建议东莞市创造条件建立新生儿救治中心这类专业机构,降低新生婴儿死亡率,把这作为解决儿科医生职业高风险问题重要举措,将优质资源集中利用,提升专业诊疗水准,从而降低儿科医生的职业风险。
四、儿科医生理应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否则,儿科医生都纷纷不干了,将来谁给孩子看病?因此,我认为全社会都要给予儿科医生更多的理解与配合,减少焦燥情绪,避免医患冲突。正如一位儿童医院院长所说“医者父母心,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希望家长能给儿科医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职业空间,让儿科医生更有尊严、更有温度地为患儿服务”。近几年东莞市面向全市三级以上医院持续开展“最受欢迎儿科医生”评选活动意义非凡,从社会广泛角度上增强了儿科医生的存在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
要解决儿科医生紧缺问题,必须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我们既要重视儿科医生高风险、高强度和低收入等硬问题,还要重视儿科医生的尊严、荣誉感和幸福感等软问题。只有让儿科医生享有获得感,儿科岗位才能成为香馍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