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岛,原称阿娘鞋岛,面积19.62平方公里,岛形似鞋,位于虎门镇最西端,其东隔着太平水道与虎门镇中心相连,西隔着珠江口与广州番禺相望。威远岛历史文化悠久,曾是鸦片战争主战场,岛内保留多处古炮台和历史遗迹,威远炮台群等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岛西南武山上修有威远、镇远、靖远三炮台。鸦片战争后期在岛上又修建了蛇头湾炮台,鹅夷炮台,成了虎门炮台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鸦片战争爆发,关天培在诸炮台指挥抗击英军侵略,殉国于靖远炮台。威远岛炮台遗址在我国乃至世界上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海防设施遗存,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是闻名遐迩的名胜之地。威远岛共有南面、北面、九门寨及武山沙四个社区。威远岛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旅游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发展滞后,规划建设也不尽如人意。去年,市委市政府将虎门镇的沙角板块和威远岛板块纳入滨海湾新区,这将让威远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滨海湾新区毗邻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自贸试验区这两大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有着珠三角核心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相对开发滞后的威远岛在一定程度上讲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结合新区的开发更高起点科学规划威远岛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建 议:
一、进一步明确规划定位。滨海湾新区的产业定位是“现代海洋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滨海湾新区的定位将引领东莞未来30年经济发展,也会给虎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威远岛的发展定位需要结合滨海湾新区的定位重新思考。作为第三产业重要支柱,旅游业也将成为未来东莞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将东莞西部及西南部的沿海片区划为“水乡风情休闲区”、“滨海历史文化游憩区”和“狮子洋畔滨海旅游度假带”三大片区,致力于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红+蓝”滨海旅游业。 “红+蓝”滨海旅游业 “红”是指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景区。以威远岛、虎门镇区为主体,重点建设威远岛特色旅游区,将威远岛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转变为一个环境优美,融历史、文化、生态、现代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滨海旅游岛;还要整合虎门销烟池景区、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沙角炮台景区以及虎门大桥、新湾渔港、沙角电厂及规划建设中的黄唇鱼科博馆等特色景观资源,把威远岛片区打造成全市历史文化旅游的龙头产品。 “蓝”即依托海水、海岛、滨海区域等资源,开展“蓝色”滨海休闲旅游,通过规划开发威远岛,发展独特海岸线滨海景观。 以东莞市的水乡风情休闲区、滨海历史文化游憩区和狮子洋畔滨海旅游度假带为主体,通过整合虎门镇区、威远岛和水乡片区、滨海湾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邮轮、游艇新兴产业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业,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红+蓝”滨海旅游业。此外,可以依托威远岛目前已有的黄唇鱼保护基地、石斛培植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产业。
二、高标准规划项目。威远岛近20平方公里土地,既是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威远岛居民牺牲发展保护下来的一片宝地,相当珍贵。因此,对威远岛的规划建设必须立足长远,高屋建瓴。建议在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聘请国内外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对威远岛进行重新规划,甚至可以进行国际招标,确保整体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及专业性。
三、加大力度整合资源。由于威远岛世代有居民居住生活,加之多年开发,目前民居林立,环境不如人意,亦有不少不适合在岛内发展的工厂企业,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今后的规划建设。建议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乱搭乱建行为,在坚决不新增违法建筑的基础上,结合虎门镇的三旧建设工作,大力动员居民上楼居住,统一规划建设拆迁安置区,腾出大量土地用于今后的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