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箱包产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我市改革开放30多年实现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与文化积淀,一度创下了最大产业集群和最大企业规模的历史纪录,成就了东莞闻名海内外的“世界制鞋工厂”。然而,最近的十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节节攀升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TPP协议的影响,大型的制鞋箱包加工企业频繁外迁至东南亚和国内中西部地区,迅速削减了我市制鞋箱包产业的整体实力与个体规模。尽管如此,厚积于东莞30多年的制鞋箱包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从研发、设计、原料、配件到生产、检测、展示、销售的完善产业链配套,以及全世界过半制鞋箱包行业的奢侈品牌代工能力。
在全球经济大潮的疯狂冲击下,厚积于东莞的制鞋箱包产业,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却仍有薄发之势,除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丰富的经验技艺外,鞋子和箱包的刚性消费需求也是其潜在的支撑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200多亿双的鞋类消费当中,中国生产超过100亿双,当中产自东莞的超过10亿双;全球每年约20亿个的箱包消费当中,中国生产超过10亿个,当中产自东莞的超过1亿个。制鞋箱包刚性消费需求的增长趋势和贴牌生产加工贸易订单的快速萎缩,激发了东莞制鞋箱包企业注册自有商标发展自主品牌的热情,老牌的世界制鞋箱包企业巨头迅速走上了自有品牌、自主研发、自建营销的转型升级之路。但品牌之路漫长而艰辛,如何整合新资源,赋予新动能,推动我市制鞋箱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为了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的重要课题。
为探求整合制鞋箱包产业发展自主品牌的资源,赋予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动能,减轻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压力,缩短企业孕育自主品牌的时间,我们专门走访了地方产业发展部门,并约谈了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和东莞市箱包皮具行业协会,提出了“立点引线带面”的工作构思:立点,选点打造中国鞋包品牌文化街,树立起我市鞋包产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产业标杆形象;引线,引导组建东莞市鞋包品牌联盟,抱团借力东莞制造区域品牌全面贯通品牌营销渠道主线;带面,整合产业资源创建广东省鞋包专业镇,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共性服务平台带动鞋包产业全面发展。
建 议:
1、立点,打造中国鞋包品牌文化街。
凭借制鞋箱包产业世界工厂的盛誉,由市政府牵头整合制鞋和箱包产业完整链条的所有资源,创建“中国鞋包之都”(拟),将东莞制鞋箱包产业提升到国家级的高度,为鞋包品牌文化街及以后规划改造的鞋包产业园冠上“国”字号奠定基础。
(1)定位。中国鞋包品牌文化街,需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包装,植入鞋包产业文化元素,建设集鞋包制作技艺、鞋包品牌形象、工厂直营销售、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更具代表性、影响度、辐射力的鞋包品牌文化主题示范街区。
(2)选址。中国鞋包品牌文化街可选址于厚街镇寮厦社区东至彩云路、南至竹园路、西至S256省道、北至福岗路的“三旧”区域,既容易集聚现有寮厦成品鞋市场的产业氛围,且靠近厚街镇新的行政中心和物流服务区,行政服务和物流服务得以较好的配套。
(3)规划。中国鞋包品牌文化街以第一城鞋包商贸城和在建的国际鞋包跨境电商城为起点,向东延伸到彩云路红绿灯,协调道路两边厂房围墙进行退缩,并改造非民房的临时构建物,统一规划搭建净空较高的钢结构商铺,以现代产业文化进行设计包装,形成一条现代时尚文化气息浓厚的鞋包产业主题街区。同时,逐步收回中国鞋业品牌文化街两旁的集体物业并拆除围墙进行升级改造,公共空间穿插建设具有制鞋箱包产业文化元素的都市精品园林,选择合适的物业构建制鞋箱包博物馆等。
2、引线,组建东莞市鞋包品牌联盟。
组建东莞市鞋包品牌联盟,旨在利用“东莞制造”的区域品牌影响,带动制鞋箱包企业创建、推广、经营自主品牌,以“东莞名鞋包”(拟)进行整体包装、集中宣传、抱团营销、优化发展,并加强制鞋箱包行业间资源整合、渠道共享、业务合作、展贸共赢、信息交流、优势互补、政策沟通和行业自律。
3、带面,构建鞋包创新平台。
加快整合制鞋箱包产业资源,积极申报“广东省鞋包专业镇”,构建东莞市厚街镇鞋包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国内外的相关行业协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检测机构、运营平台等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引入专业人才和团队,完善我市制鞋箱包产业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鞋包产业的整体影响力、集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全面带动制鞋箱包产业的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