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收集与科学处理的是建设新时代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东莞市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目前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总能力可达约12000吨/日,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然而,垃圾的分类收集与科学处理仍是一个重要且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意识有待提高
据统计,东莞市外来人口约占77%,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环境意识也不尽相同。居民家中往往只有单一的垃圾桶,并不会设置分类垃圾桶,多是将各种生活垃圾混包在一起丢。可见,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要继续强化,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意识。
二、分类垃圾收集的硬件建设配套不够
经走访发现,设立分类垃圾桶的地方并不多,在市区、小区、公园、学校等处有设分类垃圾桶,但有些仅仅做了分类标识,却无法发挥分类回收的功能。在乡村、工业区等地方很少有垃圾分类的设施,不利于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三、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能力不足
各镇街垃圾中转站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垃圾收集、将垃圾压缩处理后,统一运输至市辖(市区、横沥、厚街、麻涌)环保热电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再生资源分拣回收、有害垃圾处理的设施设备与人员配备较少,垃圾分类处置能力不足。
建 议:
一、制定垃圾分类专项法规,健全管理机制。
近年来,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广州、深圳、厦门等)相继出台了一批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进行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取得一定成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核心城市之一的东莞,要实现“六大跃升”的发展目标,就逐步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大环节的专项立法,系统、全面、科学、有效地解决垃圾分类与处理问题,建立“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促进美丽东莞建设与社会和谐善治工作。
二、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建垃圾分类实践模式。
2017年,东莞市总人口为825.41万,其中在园幼儿33万余人,中小学在校生103万余人。数据表明有孩子在校(园)就读的家庭所占比重很大,通过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以带动家庭、推动社会进行垃圾分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实施途径。为此,可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广应用分类垃圾桶(可回收物、餐食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以课程渗透垃圾分类教育,以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引导、鼓励学生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形成“以学校教育学生、以孩子影响家庭、以家庭辐射社会”的共同创建模式,让公众真正明白垃圾分类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分类投放是义务,与我们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息息相关,以增强市民的分类意识,培养市民的分类习惯,提高居民素质。
三、加快垃圾分类产业化发展,促进垃圾分类科学处理落到实处。
目前我市在处理垃圾分拣、有害垃圾处理、回收再生资源方面的工作依然存在不足,政府可结合实际,逐步健全以政府管理引导、社会组织与人士参与监督、专业环卫企业负责运营的一套完整产业体系。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有资质的环保公司进入有害垃圾科学处理的市场中,并在机关、企业、社区和学校等场所建立了有害垃圾分类回收点,要按照相关规定回收废电池、荧光灯管及含有毒化学成份的垃圾,对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应明确回收方式和回收地点。为了更好地规范生活土垃圾无害化处理,可利用科学技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市级垃圾分类智能数字管理平台,对垃圾分类的硬件配置、收集种类与数量、无害处理结果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管。同时,对于如金属、塑料、废纸、玻璃等可回收的垃圾,也应规范分拣回收。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工作做好了,就是造福人类和自然,就是建设新东莞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