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成为东莞县治距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的历史,其标志性建筑却金碑及迎恩门(亦称为“西城楼”)建于明朝,见证了莞城繁荣的商贸历史;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路商业街的骑楼群始建于民国时期,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十分具有特色。然而东莞建市后尤其近年经济跃入快速发展通道后,旧城区原有的城市格局、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明显暴露出与现代生活不适应的现状:如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滞后、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消防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现状已严重制约了莞城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根据统计,莞城目前的优势主要为教育资源聚集,现莞城拥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然而因校区相对集中,造成莞城的交通阻塞情况比较严重。莞城本身占地面积不大,而万寿路、西正路、中山路等片区大量老旧建筑物房屋破旧,居住使用率低,但却因各种原因无法拆迁,致使莞城整体规划零乱,以及土地资源稀缺,这也间接导致莞城凝聚力不够,常住人口逐渐减少,且现居住人口主要为陪伴小孩读书但主要消费不发生在莞城的现象比较常见。据了解原设立在莞城的银行总部已有不少迁入南城或其他街道,加之商业的加剧萧条使莞城不复原有的特色和繁荣等。
  
建    议:
  加快旧城改造,打造“新莞城、新名片”,激发旧城区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莞城政府组建专项组,对旧城改造应坚持“保留、保护、保育”的原则。即首先征询文物部门和专家意见,对现存建筑物进行严格筛选和充分论证,对于不具备古建筑条件及无保留价值的房屋与建筑坚决予以拆除;而对具有历史意义且有地域特点的建筑予以保留、修复和加固,体现原貌,并制定形成长效保护和保育古老建筑的机制,展现老莞城独有的特色。
  二、建议由莞城政府具体落实“新莞城、新名片”的筹备、规划、征地、拆迁和建设等各项工作,市城建、规划、国土、城管等部门予以积极配合。旧城改造牵涉千家万户,也需政府政策的配套支持,既要体现拆迁补偿的公平、合理,也要有章可循,先选好试点,逐步推动。
  三、建议面向全国征集具有旧城改造经验的公司和团队出具改造方案,同期建议邀请老莞城人作为特别顾问,挖掘老莞城故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根据不同的地域故事和风格,打造各具特色的核心商圈。
  四、鼓励支持社会多方参与,科学合理选择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央企、民企参与旧城改造,适时进行旧城改造PPP模式探讨,以释放一定期限的运营权或获取项目股份的方式,吸引民企参与改造过程,缓解政府前期投资压力。
  五、建议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旧城改造全过程,充分利用水资源做文章,在东江和运河两岸开辟人行栈道和电瓶车观光车道,大力提升两岸景观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全方位丰富运河及东江沿岸的文化内涵。
  


提案者: 陈志超,黎剑业,王永雄,李舜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