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之一。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也将向全面协调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的镇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凭着敢想敢干、埋头苦干、扎实巧干,探索出一条“村村点火、满天星斗”的实体经济发展道路,但由于镇街之间发展禀赋不同,发展实际的差距越来越大,可利用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摆在我市实现“六大跃升”战略部署的制约节点,只有在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谋划下,以“久久为功”的心态和工作导向,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次发达镇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谋划好、协调好、扶持好次发达镇,解决好我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16年7月下旬,市委部署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活动,针对调研成果,基于东莞镇街间发展实际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导向,由市委农办牵头开展扶持全市次发达镇行动,并出台了如《关于设立扶持次发达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作方案》等在内的多项政策文件。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洪梅、望牛墩、企石、谢岗、石排、道滘 、中堂、东坑等8个次发达镇,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10%左右,高于我市其他镇街的平均水平,但与“力争洪梅、企石、望牛墩、谢岗镇“十三五”期间GDP 年均增速达到15%,道滘镇达到12%,石排、东坑镇达到11%,中堂镇达到10%”设置的年均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若按此增速预计,与“到2018 年,力争50%以上次发达镇GDP 突破100亿元;到2020 年,力争100%次发达镇GDP 突破100 亿元”设置的总体目标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建    议:
  扶持次发达镇的工作,建议从内生和外生两个角度统筹考虑,以“持久战”的心态打好区域协调发展的攻坚战。
  从外生角度来说,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继续发挥好扶持次发达镇资金的撬动作用,扶持资金机制的设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次发达镇在资金上的短缺,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引领性、重点效益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但从机制实施一年来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要戒除“大锅饭、摊大饼”式的资金使用方式,要树立好“扶持资金不是扶贫资金”的原则要求,要真正建立起项目匿名评审专家库及评审机制,8个镇街的项目库与扶持资金池之间建立“竞配”机制,好的项目可以挤占其他项目的扶持资金,充分调动镇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第三方的评估机制,对投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跟踪评审,对一些建设进度慢、项目收益与预期明显不符等的项目扶持资金进行约束性放款。其次是对次发达镇重点项目进行倾斜,试行新型的项目引进利益共享机制,从重大项目分配情况来看,2017年前11月累计次发达镇的重点项目仅占到全市重大项目的9.3%,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在次发达镇不明显,有鉴于此,可在全市层面统筹建立一种新型的利益分享机制鼓励镇街间经济联动,比如税收得利与数据得利分享机制,项目引进是发达镇、项目落户在次发达镇,项目的税收分成以及在地经济数据按“飞地”形式进行分配,以产业链条的形式强化镇街间的经济联动。再次是建设一批有带动效应、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在城际轨道站点规划上向次发达镇倾斜,进一步提升次发达镇的区位优势。
  从内生角度出发,次发达镇自身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升自身的产业实体经济实力,要做好“盘清资源、做好规划、着重引凤”等几项工作。一是盘点,一方面是实体资源盘点,例如对土地资源特别是成片土地资源的盘点,另一方面是无形资产的盘点,理顺镇与村(社区)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规划,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划,从东莞目前发展实际来看,东莞的资源配置在产业结构趋同的背景下效率就显得较为低下,结构化矛盾就显得尤为明显,结构趋同、资源配置的短板制约了东莞的高水平发展路子,企业发展反映最多的“没地”、“没人才”、“没价格话语权”问题,表面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消耗在所难免,但结合镇街之间产业结构来看,这却是一个由于产业高度同构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是一个缺乏区域产业远景规划的利益驱动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矛盾,次发达镇要紧紧围绕“后发优势”做好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形成梯次布局的产业链条式规划。三是引凤,形成围绕中心、产业联动、星火燎原的产业(企业)带动形势,有选择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把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作为自身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借助好扶持资金的外力和全市营商环境的普遍性优势,深度挖掘自身在实体资产和无形资产上的潜力。
  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市内帮扶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和资源投入力度,真正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推动欠发达镇造血功能再上新台阶。
  


提案者: 钟锦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