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东莞有独特的产业优势,虎门、厚街、大朗等镇区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服装、家具、鞋、毛纺等传统商品集散出口优势明显,且民营企业主体众多,市场化水平高。同时,近年来相关镇区单位和部门普遍反映,在金融危机后,外贸进入薄利时代,外贸订单大单长单减少,碎片化趋势明显,外贸发展进入瓶颈期,亟待寻求新的突破和提升。
一、外贸发展新问题及开展市场采购的必要性
为此,东莞海关专门赴厚街、虎门、大朗等3个专业镇区,与东莞市商务局、镇区商务局、专业市场经营主体、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就外贸发展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反映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碎片化出口大势所趋,通关便利需求呼声高涨。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家具出口集散地,厚街家具出口定位为中高端家具,产品附加值较高。如,东信进出口贸易公司是广东省9610第一票出口企业,该公司反映,东莞家具出口货物碎片化特点明显,碎片化货物出口量增长较快,体现出来厚街家具出口的新趋势。而目碎片化出口的商品报关较为复杂,需要细分到四位章节归类。企业希望有更加方便的监管方式,拉动业务增长,也促进东莞外贸发展。
(二)贸易呈现量少单多的趋势,企业期望通过市场采购形式减少经营成本。如,大朗有毛纺织企业9000多家,毛织行业年产值200多亿,大多为中小企业,产品约80%出口,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大朗与阿里巴巴合作,通过“淘工厂”的形式,大力推广“互联网+毛织”的发展,2015年全年,电商交易额61.3亿元,2016年前10个月,大朗3400多家毛织电商企业交易额达到38亿元。近年来,外贸订单主要呈现单多量少的趋势,境外客人主要采购散货,整箱出口的方式减少,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很多小企业没有进出口经营权,需要委托有资质的企业报关,外贸成本较高。
(三)专业市场业务量仍有较大发展前景,现有监管方式仍有改进空间。作为华南服装出口重镇,虎门共有2200余家企业,40多个专业市场,产值超过40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800亿元,共有1.5万户工商登记商户参与到服装的上下游产业链中。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订单出现了新变化,欧美市场订单需求萎缩,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发展迅速,同时订单也更加灵活化、碎片化。对于碎片化订单,虎门商户多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一达通公司拼柜出口,少数几个规模化公司自行报关。但随着小单、急单所占比例越来越多,虎门服装商户更希望能有更加便利的监管方式,帮助服装出口行业开拓和稳定海外市场。
(四)本地货源外流规模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东莞虽有较强的制造产业基础,但相比于深圳、广州等地的口岸优势和电商平台优势,一直以来东莞本地货源被异地企业买单或代理出口的规模都很大。如,2017年1-7月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出口的货物中,有29.6亿元来自东莞货源。整体来看,2017年1-7月东莞货源异地流失556亿元,增长29.2%,其中被异地企业买单进出口450亿元,被异地企业代理进出口107亿元。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启动后,口岸优势和电商平台优势更加凸显,外流规模有可能持续扩大。
积极适应企业外贸实践发展的需求,丰富监管方式,在市场采购基础雄厚、条件较为成熟的虎门、大朗、厚街等专业特色镇区开展市场采购模式对企业及行业发展极其有利,既有利于挖掘广大中小外贸企业的潜力,促进东莞本地货源回流,更有利于东莞地方产业转型发展和外贸水平升级。
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特点及其它城市开展的情况
市场采购监管方式(监管代码:1039)是指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经国家商务主管等部门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采购的、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含15万)美元以下、并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监管方式。
(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特点及优势
市场采购模式通过享受国家支持的主体准入、出口通关、免税模式、外汇管理等一系列独有的改革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外贸的便利化程度,概括为“四个更”:准入门槛更低,凡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商户、贸易公司经备案后都可以参与试点;通关出口更快,允许组柜拼箱,实行简化归类申报,对超过十种以上商品的单只货柜,报关单只需要列一票商品;税收政策更优,实施增值税免征不退政策;外汇管理更活,允许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支持跨境人民币结算。其亮点之处,可以概括为“三个最”:最核心的优势是外贸出口的产品可实现“家门口”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最根本的保证是产品质量“源头可溯、责任可究、风险可控”;最巨大的潜力是辐射带动周边市场,实现境内外两个市场的同频互动与深度融合。
市场采购除了推动通关便利化,实现可追溯之外,通过市场采购集聚区的打造,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都有着示范性的作用,未来成长空间广阔。以前商品出口,需要商品出口许可证,需要经过检验检疫等多重手续,而且检验是逐批进行的,大大影响了通关效率。在成本上,每批货检验费也不菲,有时候一批货商检费就高达几万元。这些操作方法不仅降低了通关效率,而且让许多出口企业出现“冲关”的行为。而市场采购进一步简化了市场采购出口商品增值税征、退管理方式等,其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推动贸易便利化。市场采购采取备案制管理模式,变革了监管理念,可以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并且可以实现产品质量溯源,在通关便利化、规范竞争秩序、实现内外贸一体化、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等方面前景广阔。作为一种高效、快捷、低成本的新型外贸方式,市场采购对于吸引国际采购商集聚,以及实现专业市场经营者自有品牌设计的小批量、多批次出口,快速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一模式也将形成一定的政策洼地,吸引周边的资源要素、产业等向集聚区集中,推动市场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并由市场带动企业实现外贸集团化营销。如,义乌玩具行业协会正在加快推动会员企业加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目前已经有100多家当地的玩具企业积极参与,入驻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外贸平台,这些企业不再需要经历检测等繁杂手续,只需要到协会备案,符合国家标准,获得3C认证,就可以轻松出口。
(二)国内其它省市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开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国家商务部公布了3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2014年,商务部批准了浙江义乌为第一批市场采购试点;2015年商务部批准江苏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浙江海宁皮革城为第二批试点;2016年,商务部等8部门将江苏省常熟服装城、广东省广州花都皮革皮具市场、山东省临沂商城工程物资市场、湖北省武汉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河北省白沟箱包市场5个市场纳入第三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单位。
试点单位在业务流程、监管方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实现了增值税免征不退、简化归类申报等四方面政策的突破,明确了“一划定、三备案、一联网”的管理机制,建立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风险可控、源头可溯”的商品认定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了“源头可溯、责任可究、风险可控”的管理目标,不仅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扩大了市场规模、提升了国际化水平、推动了外贸增长,而且在推进外贸新业态试点工作和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义乌为例,作为市场采购试点最早的城市,义乌市场采购替代了旅游购物,并发展迅速。2014年下半年,市场采购方式在浙江省义乌市正式启用,在义乌市市场集聚区(范围为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义乌市区各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开展市场采购。2014年义乌市以市场采购方式出口138亿元;2015年市场采购出口 1760亿元;2016年,市场采购出口1851亿元;2017年1-7月已达到1086亿元,对外贸增长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
今年1-7月,全国市场采购试点共出口货物价值14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其中广州出口144亿元,对外贸出口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
今年1-7月全国市场采购试点出口情况
地区4 人民币(亿) 人民币同比(%)
#合计 1,441.1 28.2
浙江省义乌市 1,086.1 9.0
广东省广州市 144.0 .
江苏省南通市 139.8 21.1
江苏省常熟市 53.0 .
河北省保定市 8.9 .
山东省临沂市 8.5 .
湖北省武汉市 0.4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0.2 .
浙江省海宁市 0.2 -98.4
建议:
建议加快推进东莞市场采购政策试点申办工作
鉴于东莞有独特的产业优势,虎门、厚街等镇区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服装、鞋业等传统商品集散出口优势明显,且民营企业主体众多,市场化水平高,开展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试点,能有效提升企业通关便利化水平,缩减成本,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助推东莞外贸转型升级。为此建议:
(一)成立申请试点工作小组,统筹东莞市申请市场采购政策试点工作。以虎门服装、大朗毛纺为载体,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各部门分工完善市场采购申请的准备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申请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申办工作顺利开展;就东莞市申请市场采购政策试点完成可行性报告与申请,并尽快上报上级部门。同时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建立市场采购商品认定体系,涵盖市场采购贸易各方经营主体和贸易全流程的市场综合管理系统;市政府、商务、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市监、财政、发改、口岸办等部门共同协作,制定经营主体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监管、质量监督、税收管理以及外汇监管等政策。
(二)构建综合管理系统。构建涵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全流程的综合性配套监管办法,健全市场采购贸易主体以及货代、报关、仓储和运输等相关服务提供者的信用监测、监督和评价体系。根据贸易流程、监管内容,明确各阶段、各项目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及其工作职责,加快推进贸易流程、主体信用、外商服务、质量管理、运行监测、预警防控、效果评估和知识产权等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三)建立市场采购商品认定体系。完善市场采购贸易商品、集聚区认定办法及经营者、供货商、采购商的备案管理。科学规划采购商品和市场集聚区范围,规范交易信息采集、确认流程。建立商务、海关、国税、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管理部门信息共享联控机制,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确保市场采购交易风险可控、源头可溯、责任可究。
(四)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及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以市场采购综合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监管和信息化平台,建立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各类质量检测、检验检疫实验室、共性技术中心根据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需求,加快完善外贸服务功能,构建集报关、物流、货代、融资、保险等于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中心;优化提升会展、电子商务、区域合作等贸易促进平台。
(五)制定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扶持政策。深入了解企业采用市场采购遇到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遴选企业对政策的需求,及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推进东莞市外贸升级发展。
提案者: 黄浦,梁浩祺,陈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