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市在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从科技产出的数量上看和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以及成果转化效率上看,东莞已经走在广东省前列。但是,如果以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来衡量,东莞的科技水平仍然落后,投入产出比还未充分发挥。制约东莞科技水平发生质的飞跃的因素很多,但究其根本是长期以来以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密集型产业缺少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东莞相邻的深圳为例,深圳市本科生以上比率非常高,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带着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融入了深圳,带动深圳的发展,是深圳创新文化的来源。正是科学文化,催生了深圳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东莞长期以来以密集型产业为主,近几年才开始转型,引入创新的理念虽然已经有好几年,但是创新能力仍亟需提高,其原因之一是人才吸引力不如深圳,特别是镇区科技文化平均水平不高。而当人才吸引力度不够时,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当地的科技文化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基于此,在东莞大力提倡高等教育的同时,需要同时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这是“创新东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谓科学普及,即科普,就是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提高人口素质。科学普及是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科学普及需要全社会参与,科技人员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其宣传作用不可替代。同时科技人员肩负着探索未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造福人类,同时也承担着向社会介绍科技成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责任。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那么,东莞的科普事业将获得巨大的推动力量。


建    议:

  第一、提高科技人员和教师的科普责任意识。科学本身需要传播精神,而科学传播是科技人员的天职。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上岗培训、榜样示范,增强科技人员参加科普活动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进一步通过公益活动的形式让科技人员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真正使科普成为科技人员乐意为科普工作做公益宣传。

  第二、在科研单位和高校中增加科普宣传规划并推进该方面的工作。鼓励科研单位和高校在条件许可时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包括指导中学生科研实践、做科普讲座等,特别是对成人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科普讲座、提供参观等工作。在科研单位有科普意义的项目结题验收时应开展科普活动,并进行宣传,提高大家对科研的兴趣利于科研宣传的开展。通过前期科普宣传,有助于推动科普活动的开展,而且能够促进科技人员的科普意识,培养公众和科普人员的互动交流,增加感情,便于后期的工作开展。

  第三、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加入科普考核指标。科普宣传在多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缺位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参加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数科研院所仅仅关注论文和出版书籍,但是离公众科普还有一段距离,难度高不适合直接面对公众。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从事的科普相关工作往往认为是不务正业,得不到所在单位的应有认可,不能算绩效,更出现了贬低科普工作的情况。最主要的,是对科研机构、大学等考核评估通常也忽视科普,导致从上到下不重视该方面的工作。建议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主管部门将科普宣传纳入科技评价体系,在制度上体现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科研机构、大学和科技人员参加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

  第四,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网络特别是科研、高校微信公众号进行科普宣传。微信活跃用户7.6亿人,科研和高校微信使用非常活跃,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和转发进行科普,更容易操作和讨论。将所有科研单位和高校都纳入微信科普规划,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科普宣传,能极大降低科普的难度和成本,达到科研百家争鸣的效果。科研单位和高校鼓励科研人员撰写科普稿件或者制作科普视频,并建议对参加科普材料制作的人员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参与的科研单位和高校越多,科普素材越广,更容易接近公众,达到全民科普的效果。同时,东莞市科研院所和高校可以周期性针对微信科普设立讨论会,更高效的提高科普效率。

  第五,加强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专业科普工作人员之间的横向交流互动,合作开发科普项目。东莞市现有不少科普场馆,如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东莞市科学馆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可以结合自己开展的项目情况,充分利用东莞市现有的科普宣传平台,与科普场馆的专业科普工作人员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新的科普项目,向全体市民科普、宣传、推介最新研究成果。




提案者: 曾平英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