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付出了水资源大量消耗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从2002年起,治水被提上日程。1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各镇街(园区)、各有关部门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成了37家污水处理厂和约1500公里截污管网,几条较大的河流如东引运河、寒溪水和石马河,黑臭现象有所减少,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市截污管网系统建设仍滞后,管网密度还很低,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排河涌水体,河库黑臭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治水工作仍任重道远。

  一是截污主干管网尚未全线建成通水。2006年6月,我市正式启动了全市35项860.25公里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建设。由于各种原因,截至2016年底,仍有3.328公里未完工,加上部分泵站机电设备被盗和损坏,造成200多公里主干管网无法通水,严重制约了主干管网输水骨干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是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严重滞后。2014年以前,我市大市区等部分镇街配合污水处理厂及道路等建设先行实施了407公里截污次支管网。2014年以来,全市陆续启动三批约18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截至2016年底,三批次支管网仅建成了257.79公里,要到2018年底前才能全面建成。同时,已建和正在推进的三批次支管网是在没有系统开展污染源普查和入河排污口调查的基础上下达的任务,在精准、高效截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进度滞后、密度低,造成截污效果不理想,污水处理厂污水有效进水量及浓度不足,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治污效能的发挥。

  三是排水许可偏软,巡查、执法力度不够。我市老城区基本都是采取雨污合流制,雨水与污水管的混接、错接、漏接现象比较普遍。2014年1月1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正式施行后,新区和新楼盘建设要求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制,但由于我市排水许可、巡查、执法制度不健全,工作不力,新的用户排水管接驳市政雨水、污水管时,仍存在较多的错接、混接现象,造成一方面大量的生活污水不能进入截污管网而直接排入河涌,严重污染了水质,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雨水进入截污管网,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浓度,影响了治污效能。

建    议:

  一、加快完成全市截污主干管网收尾工作。由于主干管网开工至今已历时十余年,参建各方普遍存在收尾工作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严重,不敢担责等现象,收尾工作推进困难重重。考虑到其中的历史原因,建议采取相关方责任共担,镇街先行垫资进行收尾,再按程序解决后续相关问题,按照特事特办方式处理费用审核和支付以及推进项目竣工验收等措施,尽快完成全市35项截污主干管网收尾工作,确保尽快全线通水,建立起稳定高效的污水输送骨干网络。

  二、加快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近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明确治污职能,提出到2018年底全市建成1800公里次支管网,到2020年底再新增建成1000公里次支管网的建设任务。截污次支管网建设除了要考虑量的问题,更要注重质的问题,即要在保证按时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的同时,确保管网能够有效对接污染源,干管和支管有效对接,实现精准、高效治污。一是建议由市政府尽快落实资金,聘请有实力的专业单位,对全市污染源及排污口进行全面普查,真实地摸清污染源及排污口分布,为截污管网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议由市环保部门牵头,在做好全市污染源及排污口普查的基础上,尽快将各镇街(园区)单独完成的排水专项规划,按照分流域分区域的原则进行系统修编,保证排水专项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地指导次支管网建设。三是建议对正在推进的三批18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要动态吸纳污染源及排污口普查和排水专项规划修编最新成果,适时地进行合理调整,确保这三批次支管网能够高效收集污水。四是建议在拟定2018至2020年新建的10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实施计划时,要按照污染源及排污口普查和排水专项规划修编成果,进行全面查漏补缺,确保对污染源和排污口的污水进行全面收集处理,以实现精准治污、高效治污的目标,全面杜绝污水直排现象。

  三、强化排水许可、巡查、执法。制定出台强力有效的排水许可、巡查、执法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在推进污水处理厂与管网一体化,解决现有雨水、污水管错接、混接、漏接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对新的排水户向市政排水管网排水的许可审批,加大巡查执法力度,有效查处私接、乱接现象,杜绝新的错接、混接、漏接现象的发生,保障截污管网截污效能的有效发挥。



提案者: 倪佳翔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