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伴随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是城市健康问题大量出现——疾病大规模蔓延、人口密度过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水资源污染、暴力与犯罪等“城市病”症状逐渐凸显,噪音、废气、贫困、卫生等诸多社会、经济、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开始严重困扰并危害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当今世界对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城市不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来存在,而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类生活、呼吸、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同时城市发展“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牺牲人类健康,不能牺牲社会文明”。鉴此,健康城市的建设已经摆在首位。城市应该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效率的经济实体,更应该是能够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理想环境。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未来的城市,将被“健康”所主宰。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参与。健康城市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面对21世纪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新的行动战略。其定义经历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1988年、1992年、1994年三次完善,在我国普遍把健康城市理解为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使城市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健康城市建设是一场用现代文明代替传统文明的深刻革命,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体现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新的健康理念。世界卫生组织1986年启动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健康城市项目,加拿大多伦多市率先响应,随后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掀起建设热潮。目前,全国已有7省市34个地市开展了健康城市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被认为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
建设健康城市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最合乎民意的一种战略选择。创建健康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城市的平衡和协调,城市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健康城市是和谐社会的支点。“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向,采用适宜技术,坚持中西医并重,以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为重点,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努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健康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建设的领域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园林绿化、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场所安全、公共交通安全、住房就业和接受教育程度、健康知识普及等方面;基本要求是建立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提升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时代特征和宜居化程度;主要措施是制定实施健康的城市规划、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的治理方法、落实系列健康行动、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树立健康的市民意识,实现生态、宜居、人性、和谐的现代城市目标。
健康城市作为城市全新的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高度一致,反映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代表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加快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我市正处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康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全市在继续强势推动双创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健康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健康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服务的需要。健康城市建设体现医改的基本要求,是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一项措施,也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同时,健康城市建设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对于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快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创新工作方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市健康城市建设面临重大机遇,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国家正在总结卫生城市创建经验,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健康城市建设已列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不少城市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同时,国家实施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为健康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部署了城镇化、公路铁路沿线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等重大工作,成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东莞应主动把握现代城市发展潮流,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谋划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上抢得先机、走在前列。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有利于倒逼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有利于提升东莞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给广大群众创造一个生活、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满足人们对健康的新需求,增进民生幸福。
建 议:
一、制定健康城市建设规划。组建健康城市建设调研组,邀请有关专家参加,就健康城市建设进行基础研究,在总结双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城镇、街道、社区规划建设到管理,从城市市容市貌、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应急救援、配套建设到消除健康危害因素,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公共卫生保障到人群健康,从环境保护、绿化园林到生态建设,进行全方位分析,提出健康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特别是要围绕美好安康建设,从建设富裕、生态、法治、人文、和谐安康出发,体现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和谐统一,制定出符合东莞实际的建设方案。在目标设定上,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实现卫生、园林、环保模范、文明、生态县城全覆盖,体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二、明确健康城市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一是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按照健康优先、生态宜居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中心城市规划、新型社区规划以及相关城市配套规划,把健康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之中,严把城市建设规划关口。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及市场停车场、公共卫生、社区建设、绿化园林、休闲场所、公共交通六到位。三、实现环保模范城市指标达标,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用上清洁的能源。四是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职业健康行动、慢性病防控行动、伤害监测和干预行动、消除健康危害因素行动、病媒生物防制行动、减少烟草危害行动、公共卫生应急行动、健康行为促进行动等9大计划,实现公共卫生均等化目标。五是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开展健康场所建设,把健康社区建设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单位、健康医院等达标活动,提升健康促进的针对性和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健康行动积极性。开展慢性非传染病防治,以控制吸烟、居民心理健康为重点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行动。推进养老院、护理院建设,做好老年人心理呵护,落实落实老年人养老政策。
四、组织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功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迅速扩大东莞健康城市建设影响力。建立健全健康城市建设督查考核机制,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地各部门更好地参与建设。突出市民在建设健康城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市民群众参与各项公益活动,营造从我做起的社会氛围。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过程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注重兼顾不同群体的健康权益,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健康城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企业支持、社会推动的健康城市建设的生动格局和浓厚氛围。
五、推动安全健康饮食。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健全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强化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健全准入、追溯、召回、退出等制度,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强化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强化食品市场日常管理,推进“一票制”。加强食品安全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切实提高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健康。针对城区单一饮用水源的状况,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协调,尽快启动城区备用饮用水源建设。统筹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北部生态走廊建设,规划建设城市片区与片区间的生态林地、森林公园,打造城市绿肺;在城市主要河道、主次干道建设一批生态廊道。加快城区街头游园、街头绿地建设,让城市更多地见绿显绿。
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向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转型跃升的路径,优化公立医疗资源布局,积极发展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和医疗集团,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确保资源下沉、防控前移。大力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七、提升我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打造健康旅游胜地。充分利用东莞优越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和华侨城的高端平台,以及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中高端养生休闲区、城市生态休闲区、沿江特色产业休闲区等健康休闲旅游板块,大力开发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娱乐等旅游项目,打造健康旅游特色街区,努力建设“休闲型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加快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