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起步于制造,扬名于制造。随着以“机器换人”为典型的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对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根据东莞本土某知名人才市场提供的数据表明,2016年该平台发布的机器人相关职位数相当于去年同期的3倍左右。来自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撰写的《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报告》也认为,“机器换人”继续推开,未来或将出现“结构性失业与技能型工人短缺并存”的态势。随着“智能制造”的进一步推进,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虽然东莞有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东莞技师学院为代表的学校开始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但从专业设置到招生再到培养就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培养的数量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企业才是真正的学校,只有把企业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快速解决人才的短缺问题。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东莞智能制造发展的瓶颈,它制约着智能产业的发展,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的关键是东莞缺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师资。东莞要保持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和强大后劲,就必须解决这个领域的人才问题;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师资的问题;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师资培养的资源、路径以及土壤的问题。


建    议:

  一、完善及落实人才政策,透过师资培养打造东莞特色的智造人才培育新模式。东莞历年非常重视人才建设工作,每年投入10亿元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在《东莞制造2025》中,人才也是实现“东莞智造”的核心因素之一,“切实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也被写入规划。东莞在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创业与服务平台,吸引高端研发型人才聚集的同时,还必须结合东莞未来发展战略,单独制定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师资培养政策,透过师资培养打造东莞特色的智造人才培育新模式。

  二、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培养和输送师资,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基于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特点,实操是最重要的,所以企业才是最好的道场,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可以在职业学院以及有能力培养师资的企业设立多个教学基地,把企业现有的相关专业的工程师组织起来进行专业训练,培养成这个领域的老师,再让这些老师回到自己的企业批量将有潜力的员工培养成适合企业的技能型员工,这样就能快速解决目前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三、鼓励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树典型、立标杆。智造人才培养解决师资问题是关键。目前市场尚未形成非常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人才培育体系,从职业院校到企业内部,从师资到教学均还在不断摸索。因此,可以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师资培育中来,重点发掘和扶持有志在这方面发展的机构和个人,并表彰在师资培训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机构、企业和个人,透过标杆的带动效应推动社会对这个领域的关注。

  四、号召及发动民间力量,搭建平台推进智造人才培养。策划举办系列智造师资、人才培育课堂,大力宣导政府在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针对设计、规范智造相关领域的技能型人才补贴和职业技能证书认证等。同时发挥平台的服务功能,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推动产学研合作,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整合智造师资、人才、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等各类资源,凝聚成智造领域的人才库、知识库、教学资源库、智力库,最终服务于企业、行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五、鼓励和引进东莞之外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师资培训资源。东莞本土一方面缺乏象广州数控、巨轮智能、新松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更缺乏象广数职业培训学院这样的企业内部职业培训学院,单靠自身摸索周期长、成本高。政府应创造机会把类似这样的资源对接和引进到东莞来,并促成其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快速为东莞服务。




提案者: 蒋淑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