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繁星”满天,“月亮”不多一直是东莞与其他省内外经济强市“较量”中的“痛点”,如深圳锤炼了华为、中兴、大疆等声名赫赫的品牌,佛山、珠海成就了美的、格力等驰名中外的大企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2016年8月,市委书记吕业升首次提出了“倍增计划”,且随后他在不少重要场合多次对“倍增计划”进行阐述和部署:通过产业链整合、业态创新、兼并重组、总部经济和资本运营等方式,挖掘优质企业规模效应的存量,支持更多企业加快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成为大型骨干企业。

  事实上,东莞不缺乏一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目前拥有超过100个行业“单打冠军”。但是,这些以加工制造业起家的企业都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通病:缺乏品牌意识。具体表现在:

  1、产品思维根深蒂固。东莞不少企业的营销思维仍以产品为中心的1.0时代,把产品销量当做企业追求的最大目标,认为只要销量不断增加,品牌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事实恰恰相反,单纯的销量形成不了品牌,而品牌才能促进销量。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进入更大的市场,与有着好产品的同行竞争就更激烈,如果没有品牌的支撑,很难突破发展瓶颈。

  2、把对品牌营销的投入当作成本。东莞不少企业做加工制造起家,由于利润率较低,资本积累缓慢,成本控制非常谨慎,加上品牌建设本身周期长且投资大,所以不敢在品牌营销上花钱。须知,品牌营销是一种投资,就像企业在生产的投入一样,是有回报的,投入十万块钱就有可能给你带回来二十万。

  3、发展自主品牌的信心不足。我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底气不足,常常认为自主品牌遥不可及。有的企业认为现在只是起步阶段,等完成了资本积累,再考虑品牌推广。有的企业畏难怕繁,认为替他人搞贴牌加工,不要动脑筋,只管埋头苦干就行,而心甘情愿地使用他人的商标。

  4、品牌营销和规划的能力不足。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些东莞企业,事实上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但是由于缺乏经营品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品牌在市场上打响,最后只能束之高阁,又重新回到了老路上。有的企业品牌宣传的力度明显不足,例如松山湖一家企业邀请篮球明星易建联作为形象代言人,但是对于整体推广策略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5 、缺乏品牌建设的专业机构及专业人才。目前我市严重缺乏比较专业和知名的品牌营销和策划咨询类型的公司,而擅长品牌经营和品牌运作的人才则更少,比如目前没有一家4A公司,大部分公司停留在广告投放、视觉设计和管理咨询等功能,很少有公司或机构能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全案营销策划和品牌战略规划的服务。据了解,出于对本土服务公司服务质量的担忧,部分企业选择了花费巨资请来了全国性知名的品牌服务机构,但是由于对区域市场认知的缺失,地域距离造成的沟通不畅,指定服务骨干的重心偏离,服务的及时性和效果也大打折扣,鲜见成功案例。

  东莞推行企业“倍增计划”,是我市在充分分析经济发展短板和局限之后,提出的有的放矢之举。一个企业要做到规模倍增、效益倍增,其中品牌必须也要倍增,通过品牌倍增助力企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随之倍增。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就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的利器。

建    议:

  设立东莞市品牌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力助推东莞企业“倍增计划”。

  (一)该中心的宗旨落实我市“自主品牌战略”和服务“倍增计划”,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的品牌理念和管理经验,整合国际国内资源,促进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品牌化发展,打造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品牌推广平台、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和提升平台。

  (二)该中心的主要职能如下:

    1、宣传国家及东莞市有关实施品牌战略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我市企业品牌建设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指导与服务。

    2、协助企业申报 “中国名牌”、“东莞名牌” 、“驰名商标”等荣誉和资质。

    3、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高端展销会、推介会、论坛等品牌推广活动,扩大企业影响力。

    4、帮助企业申报政府资助项目及扶持资金,协助企业与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团体等的联络工作。

    5、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与培训。举办与企业管理、企业品牌发展建设相关的各种知识讲座、培训等。

    6、承接政府部门的品牌工作项目。发挥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协助企业借助政府平台推广自主品牌。

    7、开展品牌战略学术研究,指导企业品牌总体战略设计,为企业提供品牌重大问题辨识, 品牌定位以及品牌VI形象识别系统导入、品牌命名等服务。

    8、编纂《品牌东莞》年鉴,编辑出版有关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优秀案例等相关书籍。

    9、为企业提供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保护等与品牌保护相关的法律事务。

  (三)为了全力助推企业“倍增计划”,更好地引导我市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可以通过该中心从中小微企业中扶持孵化一批品牌企业,从成长型企业中培育发展一批行业领军,从骨干重点企业中催化助力几家具有样板效应的品牌龙头企业,使得东莞形成星月同辉的局面。

  (四)鉴于东莞市品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价值和作用,建议该中心由本土优秀企业联合高等院校采取产学研的方式来组建,由于中心将承担部分公共事务及政府职能,东莞市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与此同时,政府层面针对实施品牌倍增计划的本土企业也要大力予以奖励和扶持。




提案者: 黄蔚然,蒋淑军,尹利平,项子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