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改革开发以来,东莞市从一个位于珠三角地区的贫穷落后边陲小县一跃发展成“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东莞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城市的面貌和经济格局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此前由中国经济网根据人均GDP、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评选出的中国前20最富裕的城市中,东莞超越大家熟知的北上广深,成为四个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而名列榜首。2016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还来到东莞调研,凸显其不可忽视的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
可是,随着东莞的深入发展,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也日益成为东莞发展的现实课题。与相邻的深圳相比,东莞在教育、医疗、公共交通、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上积弱积贫,短板显著。一些流动性较强的人才或许从深圳和东莞的“双城记”中,逐渐感受到东莞宜居的环境优势,特别是临深区镇尚可接受的房价,但是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也是人才能否留住的主要因素。
建 议:
一、统筹整合教育资源,编制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由市教育局等牵头,组织各镇编制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系统梳理和评估现状及规划教育设施的配置情况,确定需要配置的各类教育设施数量、位置、建设标准等;制定各类教育设施近期建设行动计划等。
二、完善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政策的受理服务和学位分配机制制定相关制度。诸如以企业所在地和员工居住地为标准进行学位分配,对优秀企业的子女优先安排入学等。
三、研究制定教育设施与房地产开发的联动机制。各镇在制定土地出让计划报市政府审批时,需同步提供拟出让地块教育设施的解决方案。
四、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及办学质量。东莞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占比在70-80%之间,民办学校解决了大量非户籍人口的就学问题,例如:2014年东莞市就读民办学校的小学生占在读小学生数的60%以上。但是与之对应明显的是,民办学校的用地规模、生均用地指标、配套设施、教育质量等明显比公办学校差。建议开展提升民办学校的专项行动,制定相关的扶持、配套、补贴政策及相关行动,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提交、提升办学质量。
五、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构建与东莞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人口规模和人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