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中共东莞市委在东委发{2016}15号文件((中共东莞市委关于以供给结构性改革为统领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意见))之八:(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中提出如下目标:(二)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理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三)推动公共服务科学布局,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依托现有镇(街道)公立医院规化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助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从2008年东莞市开始由政府主导的、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依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市民就近看病的基本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健康服务要求,存在如下不足: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方面
1、医务人员流动性大,镇(街)政府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工资待遇以期保持队伍的稳定。
2、医务人员素质普遍低,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由于面向基层,有专业、素质高的医生不会选择社区,社区真正名符其实的全科医生极少。只能接收相当多的只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不乏中医执业医生或助理医生当全科医生用。
3、医疗设备简陋,对慢性病、常见病等基本医疗诊治有些都不能得到保证,为此,镇(街)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有的镇(街)卫生中心已发展成卫生院规模,但各卫生站点的医疗情况却难以改善。
4、医疗质量管理薄弱,由于各个卫生站点分散、规模小,无法形成系统医疗质量管理、监控体系,职业继续教育基本空白,医务人员知识无法更新,不能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要求。
二、镇(街)医院方面
1、由于我市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常住人口减少,各镇(街)医院就诊病人大幅下降,医疗设备闲置,医院自负盈亏,工资绩效较周边一线城市差距拉大至很多专业人材大量流失。
2、由于镇(街)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办体制不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不到位,转诊随意性大,大量能在镇(街)一、二甲级医院解决的病人却转到三甲大医院,即浪费社保资源,又加重了大医院看病难,专家去应付大量普通门诊病人的拥挤现象,造成人材资源浪费。
三、病人方面
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客观条件限制,病人在社区不能确诊和治疗时,时常往返社区转诊:一般三天最多一周的有效转诊时间,过期又需重新转诊的过程,费时又易延误病情,部分病人宁愿自费就诊,客观上造成了看病难,由于医院与社区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了解,社区医生不能为转诊病人提供合理、专业意见,常常导致转诊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为了留住病人而不转诊的现象造成小病大治、社保资源浪费。
镇(街)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样归属对口各镇(街)政府管理,镇(街)医院部分功能下沉,由医院担负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指定专人负责社区医疗工作,在当前是极具优势的。
建 议:
1、统一管理。能改变各自为政,相互竟争的状况,打通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各个环节。
2、依托现有镇(街)公立医院建立区域医疗中心,能避免政府对社区卫生中心的重复投入,减少浪费。现有镇(街)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完全能承担社区卫生中心工作。
3、借助镇(街)公立医院的医疗管理及职业继续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基层社区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如可以安排医生轮岗,医院专业人员充实基层,社区医务人员到医院接受培训等。
4、统一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能更好地分工协助,为病人提供更专业、合理的意见,避免盲目、随意转诊,更好地完善分级诊疗、逐级转诊和双向转诊。能让社区医生从目前繁重的日常诊疗中解放,抽出更多时间去完成社区的健康教育、慢病防治、康复回社区等6大功能。
5、根据以上建议,选定部分条件合适的非中心镇(街)医院试行,积累经验,然后向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