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蔬菜安全和价格事关国计民生,近年来全国发生的蔬菜安全事故和蔬菜价格炒作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国家和各省市地区不断出台关于加强蔬菜安全管理和价格稳定的举措和规定,但成果甚微,效果不佳。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在蔬菜定点种植、市场监测等领域的推新举措走在全国的前列,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东莞蔬菜自给率不足、分散种植、蔬菜流动环节多等特征制约了监管和保障制度的贯彻和执行。主要问题表现在:

  1. 蔬菜流通环节太多,利益链巨大,驱使不法商贩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后危害的还是老百姓的餐桌安全。虽然东莞已连续9年未发生重大蔬菜质量安全事件,但近年来全国发生的“蓝矾”韭菜、“敌敌畏”生姜、“甲醛”大白菜、“翻新”土豆等事件,突出反映了流通环节中产生的食品安全隐患;东莞蔬菜外地供应占比接近70%,在2016年第三期食品生产环节监督抽检行动中,依然有42批次不合格,这说明东莞的蔬菜供应市场依然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2. 流通环节太多,以生鲜为主的蔬菜容易造成损伤和失鲜腐烂。2012年,农业部就曾经做过相关测算,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而东莞市的蔬菜70%需要从外地运输,损失率更高。

  3. 进入东莞的蔬菜经过多级批发、多级零售,过多的流通环节,层层价格叠加,每一个环节均至少加价5%至10%,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田间价格和零售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虽然国家出台了减免蔬菜税费、免收蔬菜运输过路费等政策,但政策带来的实惠几乎被各级环节分销商瓜分,并没有体现到蔬菜零售价中。


建    议:

  1、建议探索推动产销直通式蔬菜供销体系。由政府牵头采取发放牌照的形式,建立并扶持一批有实力资质的农贸企业,实施从田间的种子供给到企业终端销售全覆盖的经营管理,政府扮演政策引导、实施监督、资金扶持的角色,将政府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针对农贸企业进行监管,从而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品质、安全,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稳定蔬菜价格。

  2、继续大力推行东莞市《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举措,扩大与外省外地区进行蔬菜定点种植供应合作范围,邀请并鼓励东莞本地大型蔬菜企业参与。

  3、将现有的农贸市场(菜市场等)企业化,由有资质的企业统一管理经营,从小商贩的资格准入许可审查,到蔬菜的进入抽查,价格的稳定管理等,全部由企业担当,政府只需对企业进行牌照管理,以及企业日常管理的抽查。

  4、将蔬菜各个环节的税费、过路费等优惠政策,集中补贴给有政府资质的组织和企业,行政干预性地将蔬菜种养植、流通、销售集中企业化,减少个体性的经营流通,从而降低流通风险。



提案者: 九三学社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