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建城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市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旨在通过申报和创建活动,传承东莞的历史文脉,提升东莞的城市魅力,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
莞城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东莞的历史城区位于莞城,历史城区内划定了三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兴贤里历史文化街区及象塔街历史文化街区;莞城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处,市级8处;在已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中,莞城共有76处。莞城作为东莞历史文化的中心,在东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部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我市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案、规划和措施,为相关申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莞城在相关建设的支持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 莞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资金投入较大,莞城区财政负担相对较重。以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投入为例,市财政对每个街区支持财政资金200万元(其中中兴路-大西路街区500万),占总投入的40%,其余60%由镇(街)承担。全市历史街区5处,莞城就有3处,莞城自身承担的资金相对于其他镇街明显偏重。同时,相关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资金的持续投入。
2. 相关历史建筑维护、修缮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纳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由所有权人负责维护、修缮。已公布为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管理人不具备维护、修缮能力的,市、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根据情况可以采取置换、收购、给予资助等方式予以保护。但在具体实施上,对所有权人拒不实施维护、修缮的没有相关约束细则,对政府收购、资助等相关工作也没有具体指引。
3. 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如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主要从事副食、水果、日用品批发等行业,业态未能融入文化建设背景,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4. 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的交通设施不完善。目前已投入运营的地铁2号线离莞城最近的为天宝站,从该站乘公交车到象塔街需20分钟,到可园需30分钟,到兴贤里、迎恩门城楼需40分钟。且1号线、3号线和4号线均未经过莞城,近期设置的公共自行车站点也没有在莞城人口相对集中的文化广场、人民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站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莞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支持。
建 议:
1. 加大对莞城区相关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在莞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上给予适当倾斜。特别是在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长期保护方面,要充分考虑莞城实际,加大市级财政在相关方面的支持力度,建议相关资金投入方面,市级财政承担70%,莞城财政承担30%。
2. 完善历史建筑维护修缮的实施细则。重点是出台针对产权归属私人所有的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实施细则,明确产权所有人的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相关约束。对已公布为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管理人不具备维护、修缮能力的,市、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根据情况可以采取置换、收购、给予资助等方式予以保护的,明确置换、收购、资助标准以及相关资金来源。
3. 加快莞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莞城区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及附近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保护好历史城区、历史街区的同时,注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现代功能,积极发展创意街区、时尚街区、休闲街区,增强旧城活力,激发文化魅力。
4. 完善莞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的交通设施建设。建议规划轨道交通线路经过莞城文化核心区域,以及加强莞城旅游、居民出行的慢行系统建设(如公共自行车站点设置),完善各类交通系统的衔接,便于广大市民共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