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1. 志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学、临床医疗研究,是造福人类的善举。遗体捐献是一项利在当代的崇高公益事业。志愿捐献遗体及其器官、组织给医学事业或移植他人,是造福人类,有利于后代的善举,是社会文明的体现。目前,捐献遗体主要用于:一是医学教学,供医学院学生教学使用,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方式不能替代的;二是临床医疗研究,能进一步分析、研究疑难杂症,总结经验,提高诊疗水平;三是角膜移植与修补术等。开展遗体捐献工作有助于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市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人体标本来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和医疗质量的提高。我市目前为止尚未开展遗体捐献工作,器官捐献也属空白。影响这项公益事业在我市开展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关管理办法。近几年,有市民到广东医科大学来咨询遗体捐献事宜,最终皆因缺乏政策法规而不能如愿。东莞周边城市如广州、深圳均在多年前就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了遗体捐献接收站。广州市至今已接受遗体捐献528例,为全省第一。深圳市也接受了293例遗体捐献。东莞市尚未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有捐献意愿者需到广州或者深圳进行登记,既不方便志愿者,也不离于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

  2. 志愿捐献遗体是一项崇高的行为,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最后的光和热,洒向人间。奉献,让生命升华。志愿捐献遗体对移风易俗、殡葬改革、促进我市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以本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才算给自己的人生划了句号”。这是一位已将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普通人的最后心声!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志愿捐献遗体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把人身后的光和热洒向人间,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最后的贡献。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让生命和文明换种方式延续。“他们本可以随着熊熊烈火轻轻地走,但却选择将自己的遗体留在人世间,为医学和需要器官移植的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生命光荣而伟大……”捐献者们捐献了遗体,实现了生命的延续。他们是这个充满哀思的清明时节里的一股暖流,是这个追忆逝者的季节里永生的力量。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项志愿服务中来,让文明以另一种力量延续,让更多的人从遗体捐献中受益。倡导和开展遗体捐献不仅移风易俗,有利于改变人们丧葬旧习俗,破除迷信,弘扬人道、奉献、博爱的精神,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且避免人力、经济和土地资源浪费,促进环境保护,利国利民,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3. 推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2017年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3月,东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文明城市三连冠。在蝉联后的第一时间,市委召开会议,强调要以“三连冠”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信心,围绕全国文明城市的巩固提升,认真抓好当前乃至“十三五”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特别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推动东莞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市委书记吕业升强调,当前,我市基层文明创建工作迎来阶段性战役的决战,要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2017年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奠定坚实基础。要聚焦问题清单,全面查漏补缺。要严格标准要求,对标整改提升,把最亮丽的城市面貌、最精细的城市管理和最有份量的文明创建经验充分展现出来,为全国全省作出表率。要紧盯薄弱环节、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部署落到实处。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之于救死扶伤、保护生命和健康的意义不言而喻,而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比例也是地区文明程度的最有力体现。志愿捐献遗体工作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处短板,我市应该积极宣传遗体捐赠志愿者的事迹、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落成遗体捐献纪念碑,鼓励更多的志愿者们投入到遗体捐献的志愿活动中来,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让人类文明更进一步。遗体捐献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让生命和文明换种方式延续。


建    议:

  根据考察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推进我市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设立自愿捐献遗体接受站的条件成熟,而且非常必要。自愿捐献遗体接受站的建设将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比例也是地区文明程度的最有力体现。

  1.为推动我市志愿捐献遗体工作,倡导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东莞市志愿捐献遗体暂行管理办法》。

  2.政府支持,领导重视,规范管理,是做好遗体捐献工作开展的保证。市政府牵头,市红十字会、市卫计委、民政局、公安局和司法局等部门互相协调和配合,出台相应志愿遗体捐献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的规范下,设立一个或多个志愿捐献遗体接受站,志愿捐献遗体接受站最好配备相应专门技术人员2名及以上,实行专人负责和管理,与红十字会等部门进行工作对接;同时配套相应经费维持志愿遗体捐献接受站的正常运作。

  3.积极宣传,扩大影响,弘扬奉献精神。由于大部分人对遗体捐献的思想还比较保守,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志愿者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认真解答捐献者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和弘扬奉献精神。东莞市红十字会每年在清明后邀请各大媒体以及捐献者家属参加公祭活动扩大影响。

  4.建立纪念碑(墙),尊敬捐献者,慰藉逝者家属。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公墓设立纪念碑(墙),每年邀请捐献者家属代表参加公祭活动。遗体捐献接受站也建立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宣传捐献者生前事迹,组织接收站工作人员、学校学生和捐献者家属进行网上祭拜。

  5.组织建立遗体捐献服务队,开展宣传拓展服务。东莞市红十字会组织建立捐献服务队,开展宣传拓展服务,通过志愿活动向社会宣传遗体捐献的相关信息,让市民清楚地了解遗体捐献的目的与意义,并为有意愿捐献遗体的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帮助和指导。




提案者: 刘新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