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和香港位于大珠三角区域,具备发展区内互联、互通、互利的先天便利条件。一直以来,东莞与香港在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交流对增进两地乃至整个大珠三角区域的融合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东莞港商投资企业多,一直以来东莞与香港的经贸合作非常紧密。近年来,东莞不断扩大与香港的合作领域,深化与香港的教育合作,深化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加强产学研结合。目前东莞的高校与港澳台地区的8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随着区域合作的日益紧密,两地要实现长期共通繁荣,从长远看,要从增强中学教育的交流合作着手。

  世界格局和区域发展都处于巨变之中,时代变迁对青少年的发展目标和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和教师在青少年成长,理解、认知社会现实和经济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挑战和机遇,要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做出探讨和思考,以配合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繁荣的重大命题。东莞市政府2016年11月24日发布《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东莞将深化与香港的教育合作,扩大合作领域。 根据《规划》,东莞将推进莞港在师生培养培训、师资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扩大莞港澳台青少年学生交流规模。

    设立莞港中学教师交流计划,建立两地教师交流协作文化,增进两地校际合作,加强两地的教育合作,为莞港经济的持续合作发展提供原动力。好处有三: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广泛性,且效果最为直接。学生对内地的认知是基于教师对内地的认知;2)中学生正处在形成三观的认知期,需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外界,丰富其视野,从这一点来看,选择中学教师作为交流主体正好可以发挥窗口功效;3)从学校的架构而言,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交流计划更能将影响扩散落实到学生。

建    议:

  1.计划形式

  设立两地中学定向对点交流机制 ,两地教师定期互访、讨论和分享中学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开展校际专题合作项目。

  2.计划期

  每年举行一期,为期五年。每年在东莞和香港各选取一所中学参与计划。

  3.参与中学

  东莞可选取较有代表性的“五大校”,即东莞中学、东莞市第一中学、东莞市高级中学、东莞实验中学以及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参与。在上述东莞“五大校”中进行实地探访,根据学校的具体特质和具体需求,确定参与的香港中学。参与计划包括中学校长,不同科目的学科负责人以及部分教师。每次交流的代表总人数控制在20位左右为宜。

  4.计划内容

  1)定期互访

  每年上学期和下学期各举行一次互访,互访活动内容如下:

  ——教学经验交流分享:

  选定两所学校均开设的课程,通过现场教学观摩,探讨针对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共同探讨不同学科的教学难点和教学心得。通过沟通交流,吸取对方优点,提升教学效果。选取的课程可包括中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

  ——教育专题讲座:

  举办专题教育讲座和工作坊,两地教师就如“一带一路”国策的普及教育、“联课活动”、“自主学习”、“创意教育”、学生心理性格及行为、东莞香港两地文化等一系列议题进行交流。特别可考虑安排跨文化教师工作坊和跨文化教育座谈会,鼓励两地的教师思考跨文化教育,全方位提升两地教师的专业质素和对全球化教育背景下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有助日后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

  ——校长会客厅:安排两地的中学校长座谈,就“教师专业发展”、“ 区域发展合作环境下的学校建设“、“学校架构以及中学的教育要求”等热点问题互相交流和交换意见。

  ——后续跟进:两地互补性及合作空间较大的学校可互相建立友好学校合作关系和网络,定期安排教师互访并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提升合作层次和深度。

  2)校际专题合作项目

  ——每年开展一次专题合作项目,通过两地教师及学生的参与,增强两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可按年选取特定主题,开展校际相关主题比赛,或者专题研习等活动。

  ——2017年可考虑配合全球教育趋势,推动两地中学的STEM(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教育,从而增强两地中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提升资讯科技技能,以迎接经济、科学和科技的急速发展,以及社会和全球的种种转变和挑战。

  总体而言,教师工作是关键。通过建立和加强东莞与香港中学教师之间的沟通纽带,将进一步带动两地之间学生层面的交流。而当两地教师认识理解两地共通共融的重要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提升,从而在整体和长远上实现两地的合作共赢。



提案者: 孙燕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