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异军突起,完成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城市的转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市的龙头产业和靓丽名片。“东莞堵车,全球缺货”,正是对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这一品牌的赞誉。但与东莞其它优势产业一样,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多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比较低端,研发投入较少,自主品牌缺乏,人才储备不足,这使得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的较低层次,对外依附度较高。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将面临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局面。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占比不大,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平均年产值只有2亿元,与全国平均值3.1亿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缺乏有代表性的大型行业骨干企业作支撑,满天繁星不见月亮的局面仍然未破,一旦智能手机出现替代性风险,东莞经济将大受影响。还有东莞电子信息企业外向型特征明显,外资企业和港台企业产品出口比率均在80%以上,产业植根性差、自主性不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而东莞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规模不大,发展壮大困难重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缺乏自主性的、引导性的前沿研发技术。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开展自主营销的能力普遍不足,绝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以代工为主,不重视或没有投入研发,产业发展基本受外部企业主导;二是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质性投入仍然相对缺乏,专业人才储备速度难以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三是资金瓶颈问题。民营企业为什么经营这么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困难重重!他们普遍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瓶颈。东莞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代工加工型企业,对资金的渴望尤为更甚,即使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当企业的产值要突破阶段性的1亿元、10亿元、30亿元的峰值时就会碰到资金的瓶颈。而我们国内金融机构往往都不能有效地支持解决。因而许多发展不错的企业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绞尽脑汁,耗费大量的精力亦举步维艰,有的甚至会无所不用其极,如高利息的民间借贷;拖长原材料供应商的数期等等。这样企业就容易走向极端,从而迸发倒闭危机;四是管理的瓶颈。现在制造型企业都往工业4.0的方向发展,走智能化、自动化的改革,但在管理方面却往往跟不上。企业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根本,企业只单纯实现工业制造上的4.0,却没有同步实现企业管理的4.0,同样亦会严重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因此,支持和引导电子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解决突出问题,以品牌质量提升促进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产业突围和城市突围的重要路径选择。


建    议:

  建立支撑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综合体系,多层次促进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这一品牌的质量提升,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政府应以更大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和支持东莞企业进行产业间的并购重组。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政策支持,但力度和深度都未够。政府也应持更开放、更全面的态度,帮助具备实力的本土企业走出东莞,走向全球进行国内间、国际间的产业并购,亦应寻找国内、国际间的知名实力企业对本市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这样,企业就可以迅速地发展壮大,并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从而在产业上游拥有话语权。

  2、借力国内外的实力基金和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平台,成立电子行业的产业基金,协助电子企业突破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目前,我国的银行往往只愿锦上添花,极难做到雪中送炭。所以单靠国内目前金融机构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并不能为企业的壮大发展有效、高效地解决资金问题。因此要创新金融服务,构建电子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相互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成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产业基金,全方位为企业服务,增强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

  3、出台更全面、更具可行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

  (1)产能方面的支持:政府是否可以考虑对于产能实现快速增长的企业,适当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返还式的补贴,使成长性好的企业得到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实惠。

  (2)技改方面的支持:继续加大机械换人的支持力度,在事后奖补、融资租赁等方面出台更具吸引力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降低企业技改的综合成本,鼓励企业加速自动化、智能化的进程。

  (3)招引人才方面的支持:除鼓励引导企业自身重视招引国内外科技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外,政府亦应建立多层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体系,统筹规划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加强校企政研合作,以需求为导向引进培育各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建立人才供需数据库;进一步研究人才留存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成长。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开放用人渠道,制定更为有效且操作性强的用人政策,努力构建东莞人才高地和人才宜居城市。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开展海外技术合作,支持引进国外技术团队,实现研发设计国际化、市场营销国际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引进海外专家,并进行一定的资金补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东莞人才智力群体的比较优势。

  (4)引导和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建设能够支撑“工业4.0”的“管理4.0”,加大对企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培训,优化提升管理水平;建立智库和平台,加强前沿研究,加强对企业的指引和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改造管理体系;推动东莞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协会的精细化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服务管理平台作用。




提案者: 陈健文,唐子恩,邓耀升,温小燕,侯庆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