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我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但是与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相比,还是存在着文化气息不浓、文化品味不高、文化景观不多的现象。当前我市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建筑物本身的文化特色不强。在我市现有的各类建筑中,真正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具有建筑美学的特色建筑物和建筑群屈指可数,高楼大厦不少、新建小区很多,给人的感觉却是没有特色、品味不高、似曾相识。
2、城市建设中的文化景观不多。每一个到东莞的外地游客都会感慨城市建设的现代与大气,但如果不进行介绍的话,很少有人会感受到我们东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没能打响我们东莞真正的“城市文化名片”。
3、城市中的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突出体现在东莞一些道路、桥梁、学校的命名上,在上海浦东,有“祖冲之路”、“蔡伦路”、“毕升路”、“哈雷路”、“牛顿路”,在广州有“德政路”、“ 文德路”、 培英路”、“ 惠爱路” 、“仁济路”,有“广雅中学”、“培正中学”、“执信中学”,但在我们东莞,却只有宏伟路、鸿福路、元美路、高级中学、实验中学、步步高小学、建设路小学等既没有文化底蕴又没有个性特色的命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那么在城市建设中尤其需要凸显个性文化与魅力,彰显东莞城市建设的文化DNA,以此拓展城市张力,形成发展动力。防止以所谓“现代化”、“国际化”等名义简单复制所谓“流行”的风格,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市委、市政府应立足于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高度,进一步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建 议:
1、突出城市科学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坚持“城市建设本身就是文化”的理念,用文化统领城市规划,使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上升为发展战略、城市命脉;既要注重宏观的把握,也要注重细节的雕琢,为城市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强化单体建筑设计。树立“城市建筑就是城市景观”的理念,强化单体建筑控制,构建城市建筑的旋律美、整体美、和谐美;要讲究文化品位,注重文化特色,形成风格各异、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
3、加强户外广告管理。严格控制城区新增各类户外广告,对现有户外广告设置点进行规范管理。在广告设置的数量上,要加大对公益广告投放量的硬性规定,比如制作单个商业户外广告时,必须拿出三分之一版面用于公益广告宣传,制作一批户外广告时,必须提供三分之一广告载体用于公益广告宣传等。在广告内容的审批上,要注重广告本身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品味。
4、建设一批文化景观。统筹考虑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情况,建设一批具有文化品味、体现城市特色、展现历史底蕴的文化街、文化园、文化墙、文化角,如在工人路等中心商业区建设东莞风俗雕塑一条街,在黄旗公园、袁崇焕公园等建设东莞名人雕塑群,利用城市建设工程需要建起的围墙,绘制具有东莞人文特色的墙体彩绘等等。
5、着力打造地名文化。充分挖掘我市独一无二的名人文化资源,加快对没有命名或命名没有特色、没有内涵的道路、桥梁、广场、学校的命名工作。让东莞名人不再沉睡在博物馆中,而是成为东莞人民耳熟能详的一个个大家和名家。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利用名人资源,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6、加强文化活动引导。一方面对大型节会、文艺活动抓好规划和组织,另一方面注重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培育和引导。要探索将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向市民有条件开放,吸引市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要通过疏导和引导,防止出现广场文化活动扰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