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国内外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理念,推行低碳出行方式,单车共享这一新兴项目应运而生并正在蓬勃发展。如今,共享单车在东莞投放使用也有了一段时间。作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共享单车为东莞市民提供了便捷的绿色出行方式,目前在市区就有4种不同类型的共享单车(东莞公共单车、优拜单车、摩拜单车、OFO单车),只需交0--300不等的押金,通过扫码解锁,便可低价、轻松骑行到地铁口、公交站、商场门口、公司、甚至家门口……除了骑行之外,不用担心任何关于停车的问题,无缝接驳公共交通系统,不仅能缓解东莞交通压力,还能环保健身。可以说,共享单车的推行的确是一项提倡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节能环保的好举措。
但是,当我们在感叹赶上网络时代的出行便利时,共享单车乱停放,随意损坏,违规骑行,甚至“共享”变“私有”等问题,却成了东莞城市管理的新难题。共享单车因为没有统一的停放标准和规划的单车停靠点,缺乏规范的管理办法,在东莞市区人流较密集的地铁站附近、商圈、写字楼和一些主要道路两侧,甚至道路绿化带,都发现有很多人用完车随意停放、占道经营,共享单车过度侵占、消耗城市中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一些共享单车使用者为图自己方便,将单车停放在最为便利自己的地方,而全然不顾其他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和出行。一些地铁的出站口,行人流量本来已经很大,非常拥挤,可是一排排共享单车却停靠在最靠近地铁口的位置,停车人是方便了,却给搭乘地铁的其他人带来了不便,甚至拥堵造成的安全隐患。一些人行便道也被随处停放的单车堵得无法通行,行人只能绕道而行。还有些人把车用完,就直接扔在东莞大道道路边甚至绿化带,影响市容。另外还有将共享单车骑进和放在住宅小区或楼道里,另加装私锁,把“共享”变成了“私有”。甚至还出现恶意破坏、损毁二维码、丢弃、盗窃共享单车等行为。这些不文明行为也直接反应使用者素质低的现实,严重影响东莞市容市貌,对东莞市创建的文明城市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共享单车的规范管理和有序运营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合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是城市管理的良药,但如果超出了一定限度,则会变成城市管理的毒药。
建 议:
一是政府单位应尽快明确责任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填补管理空白。坚决执法行动,推行相应政策,约束投资企业经营行为,合理配置共享单车资源,明确限制共享单车停放开放区域,对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窄且没有退行绿地、影响消防安全、无障碍设施、盲道、地铁站出入口30米范围内、公交站台两侧10米范围内、道路交叉口转角部位、楼道、封闭小区、地下车库以及收费停车等区域均不允许共享单车的停放。群众举报有门路,日常监督行动落到实处,出现问题了有人管,有人处理,负面影响才不会恶性循环,问题才能得以逐步改善。
二是技术更新,合理布点,定点停放。共享单车企业不能只开发不维护,如果只顾企业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共享单车的发展并不能走远。企业要努力更新并开发新技术,要求定点停放,不在定点范围内停车发出声响或者无法上锁。政府对共享单车的运营也要规范管理,将共享单车停放区域重点围绕交通枢纽站点、政府办公区、企事业单位、商场、居住小区、公共区域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发挥其交通接驳功能。同时要求投放企业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有效约束用车者的行为,保障线下运营服务,治理乱停乱放问题并根据用户需求量与区域人流量等进行合理布点,建立覆盖20-30米范围的隐形围栏(电子围栏),要求定点范围内停放。在每一地方各品牌车辆停放数量控制在20-30辆范围,由各投放单车企业进行线下管理,超出停放数量即为违规,有投诉有举报有惩罚,三次违规停放的不予以退还押金。还可在停放区域设计绿色统一标识,一来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停放点,二来整齐排放的各类绿色出行工具还可成为东莞文明城市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三是志愿者配合引导停放秩序。道路车辆停放指挥有交警,商城车辆停放有保安,而地铁口这些公共服务区域的车辆停放,除了靠法规和自觉,还可以利用志愿者服务资源。建议在早晚高峰期各繁忙地铁口设志愿者1-2名,维持共享单车停放秩序,按地铁出口的可停放区域面积、人流量等因素限制可停放数量,“无规矩不成方圆”,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最为突出,如再没有措施治理,交警资源远不够,城管监督不过来,物业部门工作被动等,新兴项目的运用不能一味满足一部分人的便利,却丢失了“最后一公里”的美丽初衷。
四是共享单车使用与个人信用挂钩。建立政府部门与单车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实行实名制认证注册,利用大数据建立征信系统,增强文明用车意识,对违规停放单车、恶意损坏单车等行为的,列入黑名单,比如多次违规乱停乱放的,记录在案,情节严重的采取法律措施予以拘留;以严惩素质低,行为恶劣的使用者。同时鼓励对不良使用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加大惩戒力度。逐渐建立良好的使用秩序,从而有效地引导市民依法、文明、有序使用共享单车。
提案者: 叶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