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以及配套关贸物流服务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东莞电商网络运营服务主体已达5.5万家,跨境电商逾7000家,日均包裹量216万件,网络交易份额占全省14.7%,在各地市中排名第一。新兴业态的超高人气吸引产业资本集聚和行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各镇街相继出台政策建设及扶持电商物流园区和产业配套项目,迄今已落地的大中型电商园区项目已有11个,为引领东莞产业升级提供长期的发展动力及支撑。
在肯定现有成绩的同时,跨境电商产业及园区发展亦存在不少的弊端和掣肘。电商运营模式同质化程度高,产业园区规划缺乏新意、管理粗放,经营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强,产品利润率下降、投资回报不足等问题已然呈现在业界面前。如何在“高温”和“风潮”退去后,整合规划行业资源,夯实发展基础,形成科学高效的产业链及生态圈,已成为政府和业界共同探讨和重点攻关的大方向。
当前,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经营发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运营模式单一,园区经营管理及创新能力不强。东莞本地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及平台众多,但普遍经营模式和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经营者运营经验薄弱,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思路,缺乏持续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园区规划和管理协调能力不足,服务意识和配套设施都相对滞后,未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行业内的贯通,部分园区受限于场地条件和资金、设施不足,未能得到合理的规划布局,相关功能配套及服务不完善,造成运营环节不畅及业务绩效未尽人意。
二是与本地区产业特色、社区需求以及区域内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不够匹配。跨境电商产业及园区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要与本地区产业及社区的需求度高度关联,切入地区产业结构和供需结构的实处,才能借势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实现行业产能及效率的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及园区发展要“接地气”,必须摸准地方经济脉搏,实现精准定位,不能和地区整体发展脱离干系。
三是管理运营及配套机制尚未完善,园区内及园区间未形成完善的生态体系。跨境电商涉及政策、监管、关检、汇税、物流等各个层面,在园区内外、同业之间、线上线下需要有全方位的配套及融会贯通。目前跨境电商平台仅处于“拼低价、冲销量”、园区管理者仅处于“做房东、收租金”的思维层面,对行业政策、商业模式、科学管理服务缺乏基本的认识,经营模式和行业运营无法形成产业生态,集聚效应和互补互促机制能以奏效,造成行业发展和运作的诸多困难。
根据跨境电商产业运营和园区管理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以及东莞本地区的经济特点,为推动跨境电商行业效率提升及园区(间)整体发展,我们建议: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优化跨境电商及园区经营环境。为跨境电商提供适合发展的环境需“软硬结合”,在软件上提供数据、网络等技术支撑和服务,使更多的手续和服务转到线上及远程执行,打造畅通的计算机技术及覆盖面广的金融服务支持。在硬件方面优化园区配套,加强管理和多元化的服务方案,为电商经营提供便利、提升时效、降低成本、减少阻碍。
二是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园区成为创新升级的新引擎。政府及产业领导者需要整体考虑全市园区发展格局,使园区功能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实现对接,各个园区要打造特色,形成独特优势和品牌,实现差异经营和优势互补,避免同质竞争和资源重复浪费。园区间加强沟通互动,形成互相扶持、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全市产业园区形成合力,共同支撑带动东莞经济创新发展。
三是建立全体制机制,完善运营配套,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运作”的原则,调动产业园区投资方、电商运营方以及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断优化管理水平。政府培育和重点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营造适合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适时配合产业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市场参与主体全面发展,构建顺畅的全产业链条和完善的园区生态体系。
提案者: 沙田镇政协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