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我国二孩政策在2016年初全面落地,我市已迎来第一波生育高峰。据东莞市人民医院产科资料统计,2016第三季度年与2015第三季度,产妇住院增加553人,月均增加184人,同比增加16.9 %。2016年第三季度活产婴数3543人,2015年第三季度活产婴数3053人,同比增加16.05 %。据专家保守估计,2016年第四季度与2015年第四季度同比可能增加34 %,约1000左右。
增量的孕产妇来源于婚龄妇女及存量多年可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后者是生育增量人群。增量的产妇大量集口中在三甲医院分娩,如东莞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在医疗资源没增加情况下,增量的产妇造成产科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在高女性职工比例的产科,医生、护士、助产士因自身孕产期导致减员。目前,我市三甲医院产科医疗资源明显相对不足,这会增加产妇和母婴的风险,超负荷的工作也对医生、护士、助产士身心健康不利,甚至带来医疗隐患。
三甲医院产科爆满已成现实。据调查原因分析:1.二孩中>35岁高龄产妇明显增多。2.白领、中产阶层产妇增多,对医疗条件要求较高。3.孕产妇分级就诊、建档制度有待完善。4.预约分娩需正确引导。5.基层产科服务能力有待提高。6.基层医院综合实力,如NICU有待增设及改进。
从东莞人口结构分析,2017、2018的生育高峰还会持续,或不断攀升。为了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保障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生育服务需求大的重点地区可探索分级建档制度,合理分流,引导孕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合理选择建档机构;设立孕妇建档服务中心,协调解决孕妇建档问题,让每位孕妇都能得到及时、安全、有效的孕产期保健服务。
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副司长宋莉表示,今年以来在大城市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一床难求”的问题比较突出。要缓解当前存在的产科“一床难求”、妇幼健康服务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一是调整扩增服务资源,二是建立分级建档制度,三是联合互助。目前,省卫计委也正在组织对助产机构的服务能力摸底,下一步将根据服务能力,将助产机构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助产机构接诊正常孕产妇,二级助产机构以接诊正常和一般高危孕产妇为主,三级助产机构以接诊严重高危孕产妇为主。广州、深圳已经实现了孕产妇分级管理和救治,广州市通过微信平台每日发布床位信息,深圳市通过公众网每日发布产科床位动态情况,珠三角大部分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已实现产科门诊预约诊疗服务。为了东莞市民的健康,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或指导意见,引导产妇合理分流到各级医院产科,以确保母婴安全
建 议:
1. 制定“东莞市产科分级诊疗指南”。在东莞实行孕产妇分级管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适应的。探索医院产科服务能力评估机制,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助产技术水平与新生儿救治能力评估,摸索出适合我市产科发展的分级诊疗流程,指导实行产科分级诊疗孕产妇 。在保障医疗质量和母婴安全的下开展分级诊疗。
2. 建立“孕产妇风险预警评估和分级管理”制度。孕产妇风险评估可分正常、轻、中、重、合并传染病五级。在妊娠13周以前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卡),并进行首次风险评估,将中级风险以上的孕妇纳入高危孕产妇进行高危评分,登记上报,对于辖区规定的重症高危进行专案管理、随访。妊娠合并传染性疾病,需转诊至辖区内公共卫生中心或传染病指定医疗机构专科治疗。产科医生应将每次产前检查诊疗内容和孕期风险评估,高危管理情况如实记入产科门诊病历和/或《孕产期保健手册》。并根据每个孕妇的风险评估等级在高危登记册或建档病历上做好相应的标识,动态管理。根据孕产妇风险预警评估级别实行分级诊疗。依托东莞市各医院联手“危重症孕产妇以及新生儿急救网络”,医疗保健机构一旦出现危重症产妇或新生儿,立即组织院内会诊抢救,并直接拨打急救网络管理中心(设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救治热线。由81名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组24小时待命,接受急救网络管理中心统一调度,为分级诊疗保驾护航。
3. 在我市的医院建立“孕产妇建档、预约分娩”制度,可在分娩量超负荷的三甲医院可首先推行,全程了解孕妇健康状况、高危因素评估、孕产妇健康教育,有利于母婴安全,防范产妇风险。
4. 强化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和任务,基层医疗机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三甲医院是一个地域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心。 发挥医保杠杆作用,社保支付的孕妇免费检查项目,由户口、居住地属地医院管理,引导孕产妇就近产前检查、建档、分娩,分流孕产妇。
5. 加强医院之间合作,病床紧缺时采取约床、救护车接送等措施,有效、及时向邻近医院转诊、分流产妇,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