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和工作压力的加大,不少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疾病甚至猝死的潜在威胁。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人数每年约55万,每日至少1500人心脏骤停,位居全球之冠。85%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如家庭、办公楼,体育场馆、机场、车站、购物中心、影院、游乐场、会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当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后,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其中一半人能存活;4—6分钟开始复苏,有10%能存活;超过6分钟,仅4%能存活;如果超过10分钟,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而心肺复苏延迟1分钟,救活率下降7%-10%。所以,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把握好“黄金4分钟”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拔打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平均需要超过十分钟才能来到患者身边,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情况更加普遍,这个时间可能将会延长,而社区居民可以达到5分钟的抢救时限要求,所以,在等待救护车来到时,公众展开有效的自救互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发达国家,心肺复苏知识/技能急救培训普及率平均水平是20%、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率大于20台/10万人口、心脏骤停(猝死)抢救成功率不低于10%,个别大城市成功率能达到30%。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每10万人配有AED 235台、美国317台、香港地区10台。而我国当前面临着心肺复苏“四低”困境:一是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普及率低(低于1%);二是公共场所AED设置率低。每10万人的AED数量低于1台,比例趋近于0,被誉为“救命神器”的医疗设备在急救体系中可以说是缺失的;三是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于1%);四是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CPR)技术低(低于1%)。我市在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推动公共场所配置AED方面存在同样的问题,除此以外,我市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普及和体系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规范的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机构少。目前东莞开展心血管急救培训的培训师资和培训中心主要有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东莞市红十字会、美国AHA心血管急救—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培训中心等机构,与先进国家及城市等成熟培训体系相比,区域发展不平衡,培训体系未建立,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法律法规保障不到位。美国有《好撒玛利亚人法》(俗称“好人法案”)来保护每一位施救者。杭州、上海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已探索这方面的立法,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被称为深圳的“好人法”。而目前东莞尚未对使用院外紧急救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紧急施救等方面为施救者提供法律保障。
东莞作为全球城市竞争力前200名的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之际,在市民中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技能,推动在公共场所配置AED,进一步提高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水平,有效的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对打造健康东莞、卫生强市和实现在更高起点实现更高水平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1、提高急救意识,构建多元化培训机制,推广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和AED使用方法。AED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意识。建议将CPR技术和AED的使用方法纳入公益宣传计划,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及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CPR技术和AED的使用方法。制定鼓励普通大众等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从而能随时使用AED的普及计划,以财政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公益组织相结合的模式支持和推广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在全市建立一定数量的标准培训中心,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
2、打造互联网+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服务平台。针对我市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服务供给与需求衔接不紧密,服务效率不高,资源存在一定程度浪费的情况,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搭建全市范围的培训服务平台。通过综合平台建设,汇集所有培训机构、培训导师信息,构建全市心肺复苏急救培训信息资料库;根据各单位的实际需要,从全市培训信息资料库合理调配有效资源,使培训服务效益最大化;建立培训服务机构之间、培训导师之间网上交流平台,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互用、有效整合,推动形成全市性“心肺复苏急救培训”互联网+的大数据信息服务格局。
3、公共场所逐步配置AED。在大量人群聚集的地方,如体育馆、学校、大型购物中心、一定规模以上办公楼、地铁站等逐步配置AED,依据人口比例,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增加AED配置数量和比例,并加强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设备的后期监管。
4、推动法律法规配套建设。借鉴深圳、杭州的做法,组织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鼓励第一目击者善意施救,为善意施救保驾护航,让群众“会救”、“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