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据统计,2015年东莞老龄化率达15.26%。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等特点。伴随老龄化而来的是,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随着小型家庭、“四二一”、“四二二”家庭的大量涌现,家庭养护难以为继,养老机构尤其是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全市大部分养老机构着重于集体照护生活,呈现“能医不能养,能养不能医”局面。而能为患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由于受传统医疗保障模式的限制,我市基本医疗保险主要保障参保人住院治疗、门诊大病治疗的费用,社区和家庭的医疗护理保障尚属空白。这种现状给长期患慢疾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陪护压力,而且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支付压力。同时,社区、家庭养老的资源整合不够,家庭聘请陪护人员费用高昂,难以长期维系。因此,因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肿瘤晚期患者,相当部分选择长期住院治疗,无疑给家庭、医保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浪费有限的公共医疗资源。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对老人及其家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重负。或居家间断接受医疗护理服务,生活质量较低。
国务院办公厅、九部委发文《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意见》明确了任务。其中,一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二是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医疗机构,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使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供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让失能、半失能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一个有尊严、稳定而安全的就医养老环境。
面对东莞老龄化现状,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中间,应该有一个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过渡地带,让能够自理的老人居家养老,或选择入住普通养老院,而一些无法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则可以选择医养结合的护养院养老。这样可有效缓解家庭养老困境,解放劳动力、减少医保资金浪费、给预老人生命尊严。目前,公办、民办护养院在深圳、上海、北京已有先例,有的城市刚刚起步,其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
建 议:
一、学习调研。借鉴其他城市如深圳、上海的先进经验,在我建立护养机构,补齐我市医养结合短板
二、制定我市医养结合养老规划和政策。政府给予政策鼓励和引导,可先建立医养结合公立护养院,先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鼓励现有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合作、共同发展道路,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综合型医疗机构如二级医院,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病区或转变主体业务为康复护理;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服务,如卫生室、签约医生定期出诊、查房,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探索“东莞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三、发挥公立医院、养老院基础作用。对于医养结合“公立护养院”实行先行先试,具有康复资质的医院加强与区域内养老机构的合作,在康复项目、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推进三级医院治疗、护养院康复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保基金支持,商业保险补充的作用。护养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联网,入住的参保老年人因病可持社会保障卡就诊治疗。尚未达到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采取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合作协议。探索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引导、支持商业护理保险。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内,并以保险形式解决和确保稳定的财源。鼓励有能力人群及早有购买商业护理保险作为长期护理补充险,解决老有所医,老有所护全程健康服务资金问题。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多层次的综合养老结合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机构养老服务。在政府制定政策,无论公立、民营护养机构,在设置及用地审批和医务室、护理站执业登记、医保准入、财政补贴、税收、审批等方面应一视同仁,并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提供便利;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指导,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平等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六、进一步理顺“医养结合”所涉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机衔接。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要“转变观念、医疗准入、医保定点、政策支持、多部门联动”。
将老年医疗体系构建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健康中国”的国策。广东省此前提出,到2015年全省养老体系的目标是“9073”:90%的老人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左右的老人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业发展,造福千家万户,需全社会共同努力。